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极为丰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要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万物等美德。面对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断层,要主动、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以更好地推进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备受褒扬的美德。为了继承优良传统,培养青年学子的感恩美德,加强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为此,要认识感恩教育的复杂性,坚持感恩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感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核心理念是儒家孝道。儒家感恩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孝敬父母、遵从父母;感恩宗族、崇拜祖先;感恩自然、效忠国家。儒家感恩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对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已有关于感恩研究的理论包括感恩层面理论、拓展建构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认知情绪理论等,研究者们从静态角度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但未取得共识.文章在评述和总结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感恩的定义和分类,并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感恩应该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三个成分,且三者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于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维华 《兰州学刊》2010,(Z1):133-134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善于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于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教育环境孤立、教育方式的模式化、教育内容的悲情化、教育阶段的非连贯化以及教育行为的单向化等误区。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破除感恩教育的窠臼、尊重个性化差异、构建快乐感恩教育模式等,是走出感恩教育误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感恩行为养成策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从感恩决策的独特视角剖析大学生感恩行为的决策评估系统,深入分析感恩决策法则中的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和预期效用,提出了要以体验效用启发大学生"知恩"、以决策效用促进大学生"感恩"、以预期效用引导大学生"施恩"的高校大学生感恩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当前,孩子感恩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探讨了感恩缺失的原因。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迫在眉睫的大事。进而探讨加强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学稳定观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稳定观的实质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治久安机制 ,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可持续的法治稳定观。要保障科学稳定观的实现 ,就要加强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建设 ,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民众基础 ;健全社会流动机制 ,积极培育“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为社会稳定提供结构性支撑条件 ;完善政治录用、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机制 ,建设弹性化的良好政治制度 ,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权基础 ;大力加强理性化的公民文化建设 ,培育以宪政、法治、人权观念为核心的公民意识 ,创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良好人文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源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其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点从制度、本质、体制三个层面全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选择消减社会责任项目、减少公益支出。使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陷入困境。在此,设计包括政府、媒体、高校和NGOs企业多方推动的良性自运行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机制。培育主体的自我培育是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为全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渊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孔子的道德观是我们全面认识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础。孔子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为我们认识道德问题提供了科学标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为我们把握道德问题提供了一般方法;孔子认为道德具有不同的境界,这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动力;孔子认为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为我们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08年及以前的3万余家外企数据为基础,利用"平均值+标准差"、Moran's I指数及泊松和负二项模型来研究上海外资企业引导下的经济空间布局演变、集聚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990年之前外资极少,分布极为分散,集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1991-2000年外资空间逐步从中心城区扩展到近郊和远郊扩展,在沪西外资出现向虹桥-漕河泾-莘庄-松江新城一带集聚的特征,浦东崛起为外资的高地并以张江和金桥为中心形成集聚高地;2001-2008年外资的分布和集聚空间均向园区转移;最终,上海的外资经济空间在近郊和远郊形成了三层次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回归结果显示,外资区位选择受地方制度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制度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市场在外资经济空间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藏发展旅游业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从开发机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对西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其长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缺失的原因,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而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反腐败斗争中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民群众监督,是民主社会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但目前还存在人民不懂监督、不能有效监督、不知道如何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改进公民举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强化舆论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批评权;规范网络监督机制,开辟有效监督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