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清海先生晚年所提出的“类哲学”思想,由于有着深刻的独创性和未完成性这两种相互交错的特点,因而人们在对其理解中多有误读之处。鉴于此,从一个不同于通常主要是关注对于事实世界之解释的视角,而是从改变世界所必定预设的价值世界给予理论奠基的视角,对高清海先生的晚年哲学思想予以阐释,当能深化对于“类哲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高清海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思想洞见的哲学家。他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批判和消解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梳理马克思的哲学遗产和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应该说,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人应有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欧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界,为了克服生态问题而盛行一种世界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而在中国,高清海的类哲学彰显出中国天人一体思想的宇宙论意义。高清海的“类存在”概念来自于马克思哲学和儒学的创造性的结合,其马克思思想中的原型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在古代中国儒学中的原型为“天下”,而这两者融为一体就具有“宇宙性的主体”或“宇宙生命的实践者”的含义。“类”意识是一种全面向宇宙开放的人的自我意识,而在这种自我意识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实现宇宙生命整体的利益,能够防止各种灾难,能够实现社会和环境的正义。高清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类未来的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关注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最鲜明特色,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清海哲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高先生"人的哲学"的逻辑展开分为三个阶段:从"物的哲学"走向"人的哲学",以真正实现哲学观念的变革;从"抽象的人"走向"具体的人",以实现对人思考的具体性、丰富性与全面性;从"具体的人"走向人的"类存在",以有效面对人的未来发展危机、实现人类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5.
金秀琴 《北方论丛》2004,(4):130-132
多元化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表现,是文化互动形成的世界文化格局的表现.法律文化的多元化表达的是人在认识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的不同态度,表达的是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一定的法律文化现象只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不同文明国家在社会演变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心理,具有一定的不可变迁性,从而形成各具形态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6.
高清海先生是具有独立思考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他最终确立的哲学观包括"人的哲学"、人的"类哲学"、召唤"当代中国哲学"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他自觉自省的哲学观念之逻辑延伸,既达到了高度的哲学抽象,又具有丰满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抽象的具体",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梳理并揭示高清海先生哲学观的深刻内涵,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8.
哲学观变革是高清海先生思想成果的重要主题,他明确提出和阐发了人是哲学的奥秘的新哲学观,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想。在高清海先生关于人的思想中,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他阐发了做人是人优越于动物之处,但没有深入阐释做人也是一件麻烦事的思想。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对高清海先生做人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哲学观意义进行深入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文化哲学理解范式既有哲学史根据,也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价值,与以思辨哲学、理论哲学、意识哲学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形而上学极为不同,也与带有上述哲学特点的苏联教科书哲学极为不同。区分和厘清文化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成为进一步理解和深入研究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阐释对哲学的一种理解。文章认为 ,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 ,即对思想的前提、基础、方法的反思和追问。对思想的多维的追问 ,于是便有了哲学的多样性 ;对思想的不断追问 ,便使哲学不会有终结。哲学对思想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的反思。哲学通过对思想的反思来反思现实 ,从而也反思自身 ;另一方面 ,哲学又通过对思想的变革来变革现实 ,从而实现自身 ,这正是哲学、思想、现实三者之间的张力所在。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对人类存在的探解并进而揭示人类历史的演化机制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走向的讨论本身就是对当代思想的反思 ,是面对当代现实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权利不仅仅涉及个体利益的实现,更具有丰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理解权利需要突破个人本位主义从共同体视角进行政治哲学分析,权利观念是在共同体生活互动所孕育的事实认知和规范确立之间的张力中生成的,这在西方权利观念的演变发展中得到了体现。突破狭隘的个体本位思维,从积极他者的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权利的共同体视角,也才能更好地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冲突。要在权力虚无主义批判中,进行积极的权利共在状态构思。唯有立足于充分的社会交往以致力于和谐共同体生活的积极构建,才能真正地实现权利。  相似文献   

13.
就“中西马”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可作为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当代“类哲学”的思想精神。在哲学观的意义上,本文认为殷承中国文化“天地人三极一如”的“和合”思想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个性的“类思维”;践履“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之道,蕴涵的乃为中国化的“类生命”;而“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至仁”精神,则是一种葆有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类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杨沐  潘宇鹏 《学术论坛》2006,3(11):23-30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从人的主体性入手,进行了开历史先河的教科书哲学改革。在改革中,他逐渐形成实践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念变革,这一观念变革的内在矛盾性,使他走向人学,因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人学建构、人学思考的深入,高清海先生发展出人学理论的一个新形态———类哲学,类哲学体现了后主客式思维的现代意境,使得他回归中国哲学传统,从而在未竟的事业中,走完一生的哲学历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化矛盾的主要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符号和人与存在的矛盾。对这四种主要形态的分析与批判,展示了文化矛盾应沿着正确的方向,合乎逻辑和合乎人性的运动与发展,体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之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化选择是现代化的深层难题,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主线,它要回答的是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文化选择实质上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确把握文化选择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理论,宣称传统哲学终结的同时提出了在后哲学文化中一个新的哲学形象.在罗蒂所倡导的这样一种开放、宽容、平等的"后哲学文化"中,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哲学家、科学、科学家及真理问题等失去了其"大写"的意义,随之我们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诞生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发展的“动力学”基础是人类性崇拜与性禁忌形成的张力。从图腾崇拜到巫术、到神话,原始文化渐趋成熟;神话与巫术的结合塑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原始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表现为科学、宗教、艺术的确立,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表现为承担文化整合功能的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引发了一种现象学存在论方式。这种方式是以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为基础的"此在的现象学"和"此在的解释学"。此在的分析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作为文化此在)的整体文化结构的分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完全可以解读为以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为基础的"文化现象学"和"文化解释学"。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哲学形态。这种文化哲学提供了不同于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文化观——一种以人的生存筹划活动为基础的具有历史"实践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超越了新康德主义对文化的纯粹理性观点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模式,将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人的生存实践联系起来,关注了文化的时间性、历史性和现实生活根源。不足之处在于,海德格尔缺乏对现代科技文化的现实性的科学分析,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海德格尔"批判"多于"建构"。  相似文献   

20.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