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尔纳这本雄心勃勃、对读者颇有启发的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理论”的概貌,而且实现了作者最初确定的目标——既对批判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又在全书中运用这种批判理论。这样做显然有相当的难度,其部分原因在于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凯尔纳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并没有一直留在法兰克福这种有些牵强的理由而避免使用这一名词)的各个思想家共同创立的,而这些在理论上各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间又常常争论不休。作者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弗洛姆、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论述较多,而对洛文塔尔、波洛克、诺伊曼以及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不占重要地位的W.本亚明的论述则较为简略,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一论题范围广大、内容庞杂,另一方面是由于凯尔纳面临着历史语境不断变化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学处在市民社会全面技术复制的情形下,试图颠覆这种技术复制,同时却又接受了后者提供的一个基本前提:感性与想象力的自足性。正是这个基本前提将当代美学与和它一样也追求自由的康德美学区别开来了,因为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套目的论的终极秩序,而当代美学对此不感兴趣,将其斥为幻象。 相似文献
3.
4.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思想成果的指引,《手稿》的理论探索转向了现代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以劳动异化来表征人类的现代性生存状况;另一方面,《手稿》以异化劳动范畴为纽带,批判性地贯穿了相互分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初步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阈。这意味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意义不是各个学科领域内部的思想革命,而是以现代性批判为母题的全新思想视阈的本质性开启。 相似文献
6.
权力是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这个东西在现代经济学家中曾经是一个卑微的秘密,它简直就套不到他们的任何模式中去。加尔布雷思在这本书里,对于他所属的那个行会公认的常识提出了反面意见。他认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行使权力是社会和经济世界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对权力的手段和来源加以适当考虑,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必然严重不足。作者认为有三种权力:“应得的权力”,在于对不顺从的行为加以惩罚的能力;“补偿的权力”,通过许诺给以报偿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7.
美学研究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可靠的支点,就很容易流于浮泛,成为别人思想的试验场,也很容易陷入浩如烟海的美学研究资料之中不可自拔,迷失研究的方向而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具有先锋性特质和前瞻性的审美文化价值.他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认为艺术建构在方法论上使主体避免了艺术自我扩张为一种绝对的迷信. 相似文献
9.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0.
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一直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角度。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实践及其所创造的一系列成果。很多学者将狭义的文化划分为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体现不同精神内涵的实践形式。那么,神秘的高级文化被“祛魅”并实现“审美普及”后,是否还具有引导人类活动的导向作用?而大众文化摆脱了“精英”束缚,是否意味着一种降格,从而丧失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一切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黑龙江大学孙建茵副教授的专著《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之一,《文化》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为我们展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批判性解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内涵的新思路,而且对于实现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文喜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2):124-130
本文认为 ,哈贝马斯与福柯对现代性的态度形成了水火之势。对福柯来说 ,语言的交往是哈贝马斯的“倾向于互相理解”的反题 ,语言以“散布的方式”而存在 ,决定了要想使语言形式化 ,就必须脱去具体内容并只让那些有效的话语形式出现。由于哈氏话语伦理所具有的“认知主义”、“总体化”的倾向 ,这里存在着难以察觉的“权利”微妙操作 ,隐藏着“认知意志”的自负。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构想虽有意义 ,但由于缺乏存在论的分析 ,因而 ,并没有真正克服“方法论的唯我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理解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将文化工业看作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展开透彻批判。与之相对,他把自律艺术看作是唤醒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本质的超越手段予以坚决维护。然而,阿多诺主张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绝对二元对立的艺术精英主义遭到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什的反对。马尔库什主张保持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张力,他认为这种两极相联的动态悖论是现代性视域下艺术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实践派"认为,"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所有的其他概念都应该从这一范畴引伸出来.当然,这也是一种可以采纳的观点,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从"实践"中引伸出其他概念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J. 霍夫曼在书中没有给"实践"的定义作什么总结.当然这也并不是为分析"实践派理论"的结论而必须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个定义对我们将是有益的.让我们以南斯拉夫哲学家M. 马尔科维奇——一位温和的"实践派"追随者和理论家的一本著作为例.马尔科维奇在书中把"实践"定义为"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接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1978年的科技大会算起,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即使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算起,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也有10年了。朱基总理讲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科教兴国。但我国学界对社会主义科教兴国战略所论不多。安维复教授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历史中的美学——A.波威《美学与主体性》评述肖鹰“美学是什么?”或“为什么有美学?”的问题今天似乎不太时髦了,但“不时髦”并非“无意义”。当代英国学者安德罗·波威(AndrewBowie)在其著作《美学与主体性》(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3)一... 相似文献
16.
我们无疑是处在马克思时代。在他逝世100周年之际,人们不得不承认他并没有死。这是因为,虽然有人咒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但马克思主义在改造社会——同时也是改造自己——的运动中,具有最活生生的现实性。继1981年出版的热拉尔·贝克曼的《马克思主义词汇》之后,法国大学出版社又组织了65名研究人员,在拉比卡领导下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词典》。这本词典大大地丰富了认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这也使得那种不愿意把马克思的著作列入哲学范畴的做法更加明显、更加令人不快。但是,迄今为止,即便是在他逝世一百周年之际,这种做法也没有例外。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 ,我们喜欢谎称阶级差异其实已经不复存在———或至少已经不再是前进的障碍。但是 ,我们是否很可能同时也低估了我们对获得地位的急切程度 ?当年法国人A .德·托克维尔曾经对我们灵魂中的这个问题进行诊断。他写道 ,对于地位的过分痴迷应归咎于一种“古怪的忧郁症 ,它时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中那些曾经被作为经典范畴的美学概念和作为经典理论原则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艺术和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中,这些范畴和主题更是显示了它们与传统的范畴和主题之间的巨大差异,诸如艺术、艺术的本质、审美经验的形式以及审美真理的理解方式等等美学问题都似乎难以在传统的概念和主题框架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19.
浏览书店,闲逛书摊,研究与描绘女性美的书籍实在太多了,什么化妆术、健美术、怎样布置房间,等等,使人目不暇接。《少女的美学》是不是也是这一类的书呢?是不是也是提供给十五、六岁的大姑娘在镜子面前横照竖照时参考的呢?不,这是一本美学著作,也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少女是最爱梳妆打扮的,她们十分注意自己的容貌,十分注意自己的肌体,以及服饰、仪表等等,她们似乎从自己的外形美中发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有些少女更是嗜美如生命,浓妆艳抹,刻意求工。可是正如美国有的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后所得出的结论说:过于追求外表美的女孩子,她们往往以此为满足,而忽略了对理想、品格、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这本重要的书满足了一项迫切的需要。资本主义曾经是过去5个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基石,但是除马克思主义编史工作以外,写资本主义历史的却很少。甚至人们都回避使用这个字以及另一些有可能和马克思主义有联系的字眼,例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们如此胆怯的情况下,当你打开一本书看到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不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世界上各种社会所带来的意义深远的剧变,就不可能了解当今时代”这样的话,你会感到耳目一新。作者是巴黎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