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扬州发现了反映明代刘六、刘七农民起火的两付墓志。墓志均为石质,篆书盖、楷书志。其中一付是“大明盛德卿妻肖孺人”墓志,长63公分、宽60公分。志铭由“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嘉靖惟扬志》编纂者盛仪所撰,肖孺人为盛仪之弟媳。其墓志盖与志铭均由肖孺人之夫、盛仪之弟盛德卿所书。另一付是“明故明威将军扬州卫指挥佥事缝庵乔公”墓志,长7O公分、宽72公分。由“钦差守备南京掌南京中都督府事镇远侯广陵顾寰篆盖”,由“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太仆寺卿郡人盛仪书丹”,由“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都叶相撰文”。乔公墓于“文化大革命”中清理,尸体为木乃伊,现藏上海自然博物馆。从明盛德卿妻肖孺人墓志记载,可以得知肖懦人锦绣,扬州人,于明弘治戊午(1498)生,“出自富室”,死于明正德戊  相似文献   

2.
2006年初夏,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境内,出土了一方砖刻唐代墓志,墓志宽34.5厘米,高33厘米,厚5厘米,为两块同样大小的青灰色方砖合并而成。墓志文字15行,每行14字,共208字。志主赵=,由进士李乂撰文并书写。墓志全文如下:唐天水赵公墓志进士李乂撰并书公讳=,字子玉,天水人也,享年卅有六岁,咸通九年二月廿四日寝疾终于楚州盐城县龙泉乡□□里之私第。曾祖讳镐,登州刺史。祖讳端,泗州涟水县尉。父讳铢,盐城县尉。公,盐城次子也。兄?,前乡贡明经。公儒风相袭,积善成家,幼禀义方,长而道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弟止于敬,及为父止于慈,与朋友交止…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学图书馆馆藏《大学管窥》与《中庸管窥》,均框高20公分,宽13.3公分;十行,行18字;上下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有格。二书各自成册。  相似文献   

4.
沈亚之是中晚唐时期以撰传奇而闻名的文士,其亲属在宪宗时期与皇室、李弼家族、郭子仪家族及京兆韦氏关系尤为密切。《沈下贤集》是作者的一部游记体文集。此文集多记述其所到之处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多为作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利用这部文集对宪宗朝的沈氏家族进行研究,籍以管窥晚唐之时政。  相似文献   

5.
题署指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书署名。墓志中题署撰制人信息的现象在唐代趋于普遍。辽代汉文墓志题署书写,基本仿效唐代墓志的书写习惯和范式。题署的人员主要是墓志的撰者,书人和刻工极少在题署中出现。题署的书写形式相对于唐代要少一些。辽代与唐代墓志题署书写内容相似,由亲属关系、姓名、郡望或籍贯、身份标识等四个要素组成。相比于唐代,辽代撰书墓志题署名讳已然成了一种书写习惯,直接影响契丹文墓志的写作习惯。辽代墓志题署礼仪性和等级性,“前尊后卑”的观念表现得较为突出。匠人和刻工在这一时期社会地位不高,在墓志中署有名讳的现象极少,且墓志盖的制作者不在墓志中署有姓名。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大丰县施耐庵文物史料征集办公室最近征集到一种古本《水浒》,很有研究价值,兹将初步考虑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一、该本为大长三十二开本,长29.4公分,宽18.8公分。字体为正方形仿宋体,每字长、宽约0.8公分略扁,当为木刻本。计有八十七张(双页174页),系一残本。每页上面是图,占整页三分之一,下面是文字,占三分之二,图旁两边共有六——八字的大字说明图意。图颇精美,字亦清晰。文字每页十三行,每行二十三字,最后一页上有一  相似文献   

7.
想学书法,必须先从正楷练起,要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临帖,古人的名帖,有颜、赵、欧、柳四大书体。学楷书是很费力气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天天练,月月练,年年练,练数年方可见成效。练习楷书,不能认为练得差不多了,就不练了,这不行。就是在练行书、草书的过程中,正楷书也不能停。因为,写书有助于行书、草书的提高和发展。在幼年练时,书师常说:“搞书法必须过好楷书关。写楷就好像小孩学走路一样,不会走路哪能会跑呢你的楷书不过硬,人家说你不是行家。如果不楷书,就不懂字的结构,行书就根本写不好。”(一)伏案法…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的政局和军情,历来为治太平天国史学者所注目。近来我们发现两本记叙天京情状的书——《金陵贼略》、《金陵被陷记》,特别整理,略作介绍,以飨同好。 《金陵贼略》,作者未署名,约1700字;《金陵被陷记》,署名野渡子,约1600字。该两书为线装本,合订一册,长24.7公分,宽16公分,直书无格,每页十行,每行21字,无标点。原是民间藏本,“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抄出,后辗转至武汉图书馆,最近在清理该馆旧籍时被偶而发现。  相似文献   

9.
据文献记载,《晋书》的编修始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完成于贞观二十二年(648)。然而,在乾陵陵园内出士的唐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元超墓志,(见廖彩樑编《乾陵稽古》或《乾县文物志》)对《晋书》编修的起止年代却有新的记载。薛元超墓属乾陵十七座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东南方约二点五公里处(在乾陵博物馆东南约七百米处);一九七○年二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原乾陵文物保管所发掘清理了此墓。出士的薛元超墓志完整无损,系石灰岩质;长、宽均为0.8米、厚0.2米;志文清晰可读,未缺字、漏字。全志共三千二百余字,系崔融撰文,曜骆縯书序,毅俊书铭,通篇墓志所记元超生平事迹较之文献详细、具体。据墓志载,薛元超卒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一月二日,终年六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唐故荥阳郡夫人郑氏墓志铭并序》录文的字、词、断句、标点与该录文作者对志主之夫卢从愿亨迹的论断以及该墓志撰者卢馔与卢从愿的辈次等问题,首先从校勘学角度,将该墓志的插图和录文逐行加以对勘,指出录文诸多可商榷之处;其次用考据学的方法,根据较丰富翔实的史料,指出卢从愿“擢中书舍人”之时间与史料相合而非慕志所独有;至于该墓志撰者卢馔与卢从愿的辈次问题,几十年前早有学者考证论定,亦非作者之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前言 1962年11月,台北世界书局出版了《李秀成亲供手迹》(以下简称《手迹》)影印本。高17.3公分,宽27公分,共74叶,148页;每页十六行,约三万六千一百字,是照原本影印、装订的。曾国藩用红笔增加和订正部分以及用红括号指定删除部分,都鲜明地保持着原样。据书末所附曾国藩后裔曾约农的跋文说,《手迹》原本多年来为湖南省湘乡曾家  相似文献   

12.
新近发现的席夔墓志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不仅可以明确席夔的生卒年、家世、科举、历官等生平信息,对研究其文学成就和交游往还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墓志揭示了席夔的文学家世,祖父席豫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张说、韩休等人关系密切,为文为官备受推重;表兄李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音韵学家,与梁肃、杜甫、岑参、刘长卿皆有交往。其次,从墓志评价及席夔现存文学作品可知其文学创作与科举、仕宦经历息息相关;与其有文学交往者如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陆畅等皆为中唐文坛的扛鼎人物,呈现出中唐时期特定的文学环境。再者,墓志撰者陈讽是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书者裴潾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亦是席夔墓志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降碑学帖学转换时,书法家沈尹默碑体作品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有关沈氏书法生平方面,笔者以"南沈北于"之说法建构当时书艺生态氛围。如民国初年雅集式的结社及展览机制的出现,烘托出沈氏书法风格论点。再则将本文论点核心集中在少数沈氏碑体篆书的作品。特别注重其当年临摹墓志碑帖文与其遗韵分析,依此并稍类比"北于"及两者时代共通点,企图佐证由碑转帖之过渡的主流发展。最后归结沈氏在中国现代书艺史上着重笔法与理论的帖学代表性,及其文化传承事业执着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新出土的李商隐撰并书《王翊元及夫人李氏墓志铭》为依据,对李商隐的诗文、"诔奠之辞"、书法艺术以及在墓志中运用的异体字进行了研究,并对墓主唐代云麾将军、右龙武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太原县开国公王翊元的家世和生平进行了考证,可补史之所遗。  相似文献   

15.
“女书”之源不在楷书——“女书”源流考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书”系指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近邻一带妇女中的一种汉文异形字。这种文字,史书不载,方志不述,当地碑文、居民族谱中无一蛛丝马迹,其历史渊源人们莫知所出。近几年来对“女书”感兴趣者日众,探索“女书”渊源的论述日多。或作为楷书的变体字;或作为参照楷书创制的独特文字,或作为古汉字一文的遗留;或作为六千年前母系氏族文字的孑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论述较多,流传较广的,以“女书”源出楷书之说为最。笔者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正于诸大家。  相似文献   

16.
明末湖州农学家沈氏,身当灾害频仍、社会动乱之世,撰成《奇荒纪事》一文。它详细记录当时的水灾、旱灾和瘟疫灾害实况,论述灾害造成破坏农业生产、引起物价上涨、导致人口损耗、激化阶级矛盾等社会经济影响。该文反映沈氏推行粥赈,厚道助人、缓解灾荒的救灾举措,还表现他反对苛征,耕读节俭、防备灾害的荒政观点。沈氏虽有一定阶级局限,但其文章的科学性、人民性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总是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提,称为“二王”。虽然父子二人在开一代书风上,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两人毕竟各有所长,风格亦不甚相同。王羲之擅行书、楷书,其字虽妍媚流畅,但还是偏向中正平和;王献之擅草书、行书、楷书,其字神爽气清,颇有仙风道骨。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王献之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沈氏农书》中提出的“凡种田总不出‘粪多力勤’四字,而垫底尤为要紧”,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嘉湖地区的水稻施肥技术特点。书中记载的积肥方式经济合理、可行性强。沈氏已认识到肥效有速效性和迟效性之别,对水稻基肥和追肥关系以及施追肥时机的论述,已接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一、偶得《湖山剩句》墨宝一九四五年夏天,我从太原县古寨村姓孟的藏书家,以废纸的价格,买了一堆残缺不全的书画、杂志和废纸,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本《湖山剩句》。该册页首尾完整,前后用木板装璜,高23公分,宽13.5公分,计二十八页。封面题签用隶字体题《湖山剩句》四字。下面盖两印:“景仁之印”阴文朱方印和“仲则”阳文朱方印。册页最后,署西蠡后学黄景仁,钤两印:一为“黄印景仁”,一为“钟译”信为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并书法家、篆刻家黄景仁亲笔所书诗词。  相似文献   

20.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