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欧洲对"民族"(Nation)有不同的解读.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要是指公民或国民的总称,因此,欧洲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国家"的公民主义或国家主义,这与我们理解的民族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后,其来源是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一是强调现实的法律政治关系,公民身份来源于权利与责任、义务,与血缘、历史和文化无关;二是强调血缘、历史、文化与公民身份或国民身份的必然联系,单一、纯洁的血缘是获取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有效消解中国的民族主义,一要清晰地理解"民族"与公民的概念;二要理性地理解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三要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四要实现现代化;五要建立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六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是最终消解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民族"概念的词语,不下数十种,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这说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泛概念。所以,有人说立足"民族"二字办刊,好做又难做。好做,是因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族群问题"去政治化"以"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示于学界,直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制度与古今中国民族政策的合理性问题,主张借鉴美国的族群问题"文化化"经验。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制度与政策,本质上并非导向于"分",而是导向于"合";美国族群问题的"文化化"路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作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新中国,继承的是清帝国这一征服王朝的多元民族格局,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基于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古代社会》而作。一方面,《起源》是恩格斯为了完成马克思未完成的遗愿;另一方面,是恩格斯将马克思与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进一步地论证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也是对摩尔根研究价值的肯定。本文以《起源》为文本,研究恩格斯在其中所表达的民族思想,探寻在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时期恩格斯对民族、民族起源、民族形成、民族发展、民族前途的理解。这对目前更好地理解民族本身、解决民族困惑、梳理民族思想、丰富民族理论以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口修先生在《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引起众多学者的思考与反思,同时也被认为是音乐学里面的精品佳作。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首先是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缘起及定义;其次是对著作内容的理解和自身感悟的梳理;最后,是分析作者将"音乐学"代替"民族音乐学"的可能性,以及出现重视民族学而忽略音乐学的这种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西方社会撕裂并陷入对立,民粹主义上升,导致乱象横生;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歌猛进,"风景这边独好",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观察这一现象,民族事务治理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民族问题投射到国家治理层面,就涉及民族政策。比较中西方民族政策的差异,探寻"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背后的民族政策根源,总结民族政策助力"中国之治"的成功经验,对回应欧美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污蔑和攻击,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8.
民族生态学的概念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民族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生态文化问题,而"狭义民族生态学"则是把生态文化看成是生态人类学的另一种表述。"狭义民族生态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和研究领域,擅长于对传统知识的研究。民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借鉴作用,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也需要民族生态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东北民族地区因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的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分析,全面阐述了其对乡村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农村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民族文化传承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如何理解和看待民族地区出现的"空巢家庭"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语)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广义而言,形成民族的所有因素(地域因素按其文化条件来理解也非纯粹的地理因素),都是文化因素;就狭义而言,其中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建立地方性知识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着重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建立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框架,研究揭示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要确立民族之生态意识的"自觉"和具体生态的"情境性"逻辑,尊重民族文化自身的运行规律,重视民族生态知识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生态知识之"地方性"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马戎先生《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一文的发表引发了民族理论界近十年的争执与探问,甚至也吸引了一些民族理论学科之外的方家介入。可谓一时间观点纷呈,各自称是,甚至偶尔生发剑拔弩张之势。这也挥鞭吾辈秉烛苦读,举步田野,边学习,边感悟,边求解。其间并非轻易拨云见日,解疑得信,反而觉得民族事象气象万千,难以一言概之。方才理解一位西方大家的感喟:穷尽一生探索的目标是想  相似文献   

13.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特征.笔者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如何理解"多元"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出发点、立足点与重要途径之一.而"主体民族"的提法仅从非哲学意义上把主体理解为居于主导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角色,未从哲学主体的角度去理解和区别国家或地区"主体民族"的合适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概念,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干群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本文提出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建议及其现实需求、事实依据与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50余年前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的新思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50余年前国内史学界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所形成的悬案的考察,提出:当年论辩双方的根本性失误在于没有全面地把握斯大林以及列宁所言"民族"(нация/nation)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汉语"民族"能表述两种不同层次的人们共同体,从而将汉民族中的"民族"(ethnic group)概念与中华民族的"民族"(nation)概念相互混淆了。通过回顾、探讨和反思50余年前的汉民族形成问题的学术旧题,我们既可从学理上加强认识中华民族是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又可以进一步认清中华民族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由多民族(ethnic groups)共同构成的民族(nation),而汉民族与构成中华民族的其他少数民族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人们共同体,相互之间既不分高下、也不分核心和边缘。  相似文献   

16.
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区性民族问题"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民族问题。"地区性民族问题"大都与国家疆域争议相伴随,不仅关系到主权国家的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而且始终对相关诸国所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地区性民族问题"的形成是近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众多民族因被人为强行划分到不同的国家而形成了日后以领土为核心的争端。伴随着冷战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再度活跃,与国家主权和民族结构紧密相连的地区性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成为一种性态敏感多样、影响日益凸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民族性格"及其特点的辩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民族性格"这一术语的提法和概念等在中国和俄罗斯学术界都颇有争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这一术语的提法都是合理的.虽然对"民族性格"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较为全面、客观的解释是: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表现在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及精神气质上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是复杂的、矛盾的:既具体又抽象,既固定又运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1X):2-2
<正>一、说明1.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中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2,(2):2
<正>一、说明1.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