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斯.韦伯以来,以“市场能力”为核心分析元素的阶层分析理论取代马克思以“所有权关系”为分析重心的阶级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西方观察社会结构的主流范式。但是,当代西方一些学者不满意于流于社会表层结构分析的阶层分析模式,试图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重释阶级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成果,对于观察和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阶层分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探讨了阶层分化状况、阶层分化原因、阶层分化趋势方面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认为工人阶级是“老大”和产业工人是“老八”并不矛盾 ,因为“工人阶级是老大”是政治策略型分层的结果 ,而“产业工人是老八”是经济状况型分层的结果。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从绝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一般会升值 ;而从相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可能会贬值。阶层结构两极化是必然趋势 ,而阶层结构橄榄化是必然结果。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培植中间阶层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浅议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阶层分化的自我主导型有所加强,阶层的“体制内分化”与“体制外分化”同时进行,阶层分化与阶层整合发展不同步,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间阶层”,阶层分化地域性差异明显.针对阶层分化政府应采取相应对策,协调各阶层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阶层分化以职业转移为起步 ,职业转移、地域迁移、身份变更构成了农民阶层分化过程中三个既相对分离又依次递进的阶段。这些特点有别于发达国家农民阶层分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农民阶层分化所形成的形态 ,可以论定为“职业阶层” ,职业阶层有不同于社会阶层的特质 ,因而对这些职业阶层的分析切忌用现成的“阶层”、“社会阶层”理论去套  相似文献   

6.
面对经济不平等,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逐渐形成。依据“阶层位置-限制-阶层意识”的分析模型,综合“感知、评价与行为”三个层次,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在目前的社会基本阶层结构中,国企工人处于不利的位置,他们对经济不平等的感知和评价,与客观阶层位置存在一定的偏离,工人常以主观认定的“社会底层”描述客观位置上的“不利”;其二,国企工人对经济不平等的意识选择显示为内部差异性分布,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中心倾向,即拒绝经济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观点摘编     
社会分层标准:对社会资源的掌握 陆建华(《生产力研究》’96.)据此认为,社会显然可以分出几个阶层:①有权者阶层;②有资本者阶层;③无权无资本者阶层。杨帆(同上刊)认为,名誉也是一种资源,人的智力、社会关系也是一种资源。但是,权力和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 “现实的人”的“三大要素” 桂大成平文艺(《天府新论》’96.)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现实的人”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十大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肇始于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组合,将是世纪之交更大规模社会分化进程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产业革命的有力“推动”和市场化的有力“拉动”下,至少在2010年即预计中的社会转型完成前,这一分化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将超过以往,并会产生许多新的特点和衍生许多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其间,社会成员构成将趋于“智能化”,并迅速经历第二、三产业劳动人口超过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等一系列历史巨变;私营企业主等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阶层将会持续扩大;企业家等新兴阶层将会真正形成;农民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和工人阶级的一体化将同步进行;社会阶层变动趋于加快,“两栖人”趋于减少;“身份”因素将加速退出历史舞台;贫富差距在总体上将有限度地继续扩大;阶层之间的冲突会有所增加,但一般不会引发全局性的社会动荡。纵观这一阶层分化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转化的进步性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9.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我国阶层关系出现了多样化表征,经济利益博弈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资源角逐加剧了阶层关系冲突可能,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统一趋于困难。建构阶层关系和谐的路径可以分从多个视角考量:首先要分好财富“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提升政治民主水平;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各阶层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新意见阶层”是一个新近出现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它有特定的内涵和形成的背景、条件.文章在如下一些方面作了探讨:“新意见阶层”概念内涵、外延的界定,如何看待“新意见阶层”的代表性问题,如何认识“新意见阶层”的社会作用等.“新意见阶层”在反映民意、推进廉政建设及决策民主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新意见阶层”素质不一,如何规范其网络行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学术界关于市场转型与分层机制变化的讨论 ,主要集中在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在市场转型中是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上 ;与之相应的问题是 ,在市场转型过程中 ,社会阶层 ,尤其是精英阶层 ,是循环的还是再生的。“市场转型 精英再生论”者认为 ,市场经济转型导致了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精英地位的衰落 ,产生了新的分层机制和新的精英阶层 ,而这一阶层的成员并非来自旧体制下的精英 ;“权力持续 精英循环论”者则认为 ,再分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层机制具有延续性 ,昔日的精英在市场转型中将继续处于优势阶层地位① 。市场转型 …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理论界》2006,(11):146-14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在数量上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在质量方面要求中等收入阶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获取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的营造,本质上归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分配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的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继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引起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白领阶层”。他们是谁?从访谈及大众的经验中看“他们”,已有了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印像;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中间阶层”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尽管其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资源重新聚敛及其社会分化过程,有可能撕裂“中间阶层”,或使之重蹈20、3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机会结构的平等化效应,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定型力量。  相似文献   

14.
阶层是动态的,明清时期澳门的平民阶层也是如此。首先是平民阶层的成员来源是动态的,澳门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使其中的平民阶层更具有这一特点。其次是平民阶层内部呈现向上流动与向下沉沦的两种趋势:科举制度与捐纳制度的盛行,使得平民有机会上升到官绅阶层;而平民一旦生活陷于困顿,则有可能向下流动,即沦为奴仆、差役之类的“低贱”阶层。一个流动性强、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为社会成员改变身份与社会地位提供了某种动力和机会,而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反过来①促使这个社会充满了活力①。  相似文献   

15.
李超 《天府新论》2017,(3):134-139
“霸道总裁”可谓当下网络文学、电影以及电视等大众媒介最为热衷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作为对“上等阶层”的想象,“霸道总裁”打破与底层女性的阶层鸿沟,呈现出忠诚、善良、谦让的一面;然而,在对底层女性的追逐过程中,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依赖,无意中又透出阶层优势为其追逐异性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霸道总裁”并不是作者独立完成的杰作,而是作者与“上等阶层”合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住房问题和社会分层有着密切的关联,住房是透视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重要视角.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在分层体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2010年世博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住房对阶层认同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教育、单位、职业和收入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阶层认同;在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和质量方面,主要是经济因素,即收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单位和职业的影响都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保国 《天府新论》2004,1(6):29-32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农民阶层分化与“三农”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农”问题上,存在着“人多地少”这个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农民阶层分化使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富裕起来。农民阶层分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引导农民阶层分化,从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康社会应该具有“橄榄”型的阶层结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与整合 ,是建构“橄榄”型阶层结构的关键一环。我国现存四种主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以权力机制为基础 ;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市场化 ;政府调控性的、指向弱势群体的再分配。建立和健全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二者相结合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采用大量材料和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并就“社会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是否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怎样认识中产阶级和小康大众”、“怎样看待社会公平”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强调指出,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改革、发展的稳定机制最终来自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与协调。因此,要把经常考察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关系的变化作为政策制定和调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