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帕索里尼拍摄的《俄狄浦斯王》是影史上唯一一部以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为底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但导演却没有遵照古希腊悲剧的精神内核去如实展演,而是任性地改写为自传式的构架,拿来为自己的“弗洛伊德”奠基,并希望能在第三世界中继续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于是《俄狄浦斯王》就成了帕索里尼私人订制的,向世人告解自己精神分析与意识形态的影片。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古希腊著名悲剧 ,剧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 ,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传统评论坚持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结局是由于他性格中带有悲剧性缺陷 ,本文抛弃了这一观点 ,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并证明俄狄浦斯王是无罪的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谈起, 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进行原型分析。透过两部作品表层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到它们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天龙八部》中隐含着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斯多德 “戏剧艺术上的荷马”、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世界文库中的魂宝,是烂灿的古希腊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俄狄浦斯王》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情节复杂,波澜起伏而无杂乱之感;结构精巧,针脚严密而不露斧凿之痕的特色著称。它曾受到亚里斯多德、西塞罗、维吉尔、拉辛和歌德等人的推崇,多少年来为世人所赞赏。本文试就《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和结结构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 ,在这出悲剧中 ,人的一切努力或抗争都成为徒劳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不能因此认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和抗争的徒劳。俄狄浦斯的抗争 ,其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是升华了俄狄浦斯的思想境界和整个悲剧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6.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两部悲剧中对命运的体认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更多显现为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力量,个体和命运之间是一种紧张关系;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俄狄浦斯开始转向对自身和城邦命运的内在沉思,最后与悲剧命运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7.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两部悲剧中对命运的体认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更多显现为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力量,个体和命运之间是一种紧张关系;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俄狄浦斯开始转向对自身和城邦命运的内在沉思,最后与悲剧命运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也是欧洲文学和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英雄,是古希腊文学的永恒主题。古希腊英雄把实现善、履行职责视为莫大的荣誉,他们在履行社会职责时的激情奔放与对荣誉的执着深深融入希腊城邦生活之中,成为城邦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英雄伦理是一种职责伦理。《荷马史诗》与《俄狄浦斯王》中鲜明的英雄人性,展现了作家所要表现的不同英雄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从反抗命运和人物的追求适得其反两点来看,老船夫与俄狄浦斯的悲剧行动非常相似,这说明《边城》具备了悲剧的基本要素,《边城》的“悲剧说”是有根据的。《俄狄浦斯王》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紧凑、激烈,《边城》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则委婉平缓,曲尽其意;《边城》不如《俄狄浦斯王》那样能引起巨大的恐惧、强烈的怜悯,产生的是轻微的恐惧、悠长的怜悯;俄狄浦斯属于“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老船夫则属于“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俄狄浦斯王》和《边城》是善的悲剧,亦是命运的悲剧,“宿命”意识渗透在两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悲剧处理,浓墨重彩,悲伤惨烈,《边城》的悲剧采用的是低调陈述法,似有似无;《边城》与《俄狄浦斯王》都表现了对命运的矛盾态度--既相信命运和命运的威力,又强调人的坚强毅力和积极的行动。两个作品又一次证明古今东西方作家对命运与人为的矛盾思考不断在延续。  相似文献   

10.
歌队是古希腊戏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通过对《俄狄浦斯王》中歌队的叙事、抒情和教化三大功能的探讨与挖掘,表明歌队在该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建设性作用,理解了戏剧中歌队的功能与意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指按社会所承认的有效劳动进行的收入分配,因此以"按效分配"替代"按劳分配"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按效分配"还可能引发某些误导.只要我们赋予"按劳分配"一些新的含义,那么它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分配原则的.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在我国媒体及影视文学作品中 ,频繁出现“……有没有V ?”、“……有V”等句式。这些句式都是汉语传统语法中不存在的。本文以大量详实的例句及资料探讨了这几种句式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指出这几种句式的出现是英语语法中完成体助动词“have”与闽粤方言语法中“有”的独特语法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时也体现了各种语言语法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训诂大多认为“鲤”和“鳣”是同一种鱼。其实不然。“鲤”是今鲤鱼,“鳣”是今中华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误读《尔雅·释鱼》“鲤鳣鳢鲩鰋鲇”条。  相似文献   

15.
16.
<风姿花传>全书七篇,以"花"为喻,围绕"能"这一戏剧形式的最佳舞台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赋予"花"以相应的美学意义,视客观对象存在的外在事物"花"为驯化审美对象存在,并通过表演者自身努力而实现心技一体的艺术表现力.以"花"来阐明作为观赏对象的艺术美和作为表现主体的演技功夫二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同时,"花"也被定义为聚焦于时代不断深化的美学观念而存在,具有多义性与复杂性.用"花"可以解释世阿弥毕生追求的至高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8.
~~“爿”、“且”语源考释@冯宽平$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青海西宁810007~~~~~~  相似文献   

19.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20.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