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种双管齐下的贸易政策既有效地帮助了日本的经济复兴,也成功地巩固和发展了美日同盟,但其负面影响则是为其后美日严重的经济摩擦埋下了导火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美国的冷战战略以及反映该战略的外交政策休戚相关.朝鲜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尚未达致完全恶化的地步.鉴于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复兴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通过日中贸易关系来离间中苏关系的可能性,再加之日本政府和民间部门对中日贸易的强烈期待,美国政府对日本发展对华贸易关系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虽然它也把意识形态的因素强加于中日贸易关系之上,但还是允许中日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这使日本外贸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美国在日本的经济负担自然亦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4.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5.
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对华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带动了美国对中日贸易管制政策的调整,即从允许中日进行易货贸易转向迫使日本对中国实施比巴统"中国委员会"其他成员国更为严厉的管制。探索该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与其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对日经济复兴政策和对东南亚的政策互为因果,彼此影响,共同推动了亚洲冷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高调宣称重返亚洲,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主要是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全球霸权.适应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一是由双向遏制中日向集中遏制中国转化;二是巩固军事同盟实现军事一体化;三是合作领域拓宽实现美日同盟全球化;四是由双边安全合作向多边安全合作转化.美日同盟的强化源于各自所需和相互利用:一方面美国借美日同盟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另一方面日本需要借助美国增强地区影响力.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中国崛起形成严重挑战、使中日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延缓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明代琉球中介贸易对东亚经贸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琉球中介贸易的开展客观上使中日贸易得以延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继续,朝鲜与中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维系.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得以发展,抵消了明朝海禁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所导致的以中国海商为媒介的东亚经贸活动受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明朝时期的琉球中介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中国海商在东亚经贸活动中的地位,作为一股新兴的海上贸易力量促使了东亚经贸活动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一条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路线,极大地妨碍了中日两国国家关系的改善,限制了中日贸易发展和人民的友好往来。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使中日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开始向着康庄大道前进。早在一九五○年日本就成立了中日贸易组织。一九五二年六月,日本又同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接着,又先后于一九五三年二月,一九五五年五月和一九五八年三月签订了《中日民间贸易协定》。正当中日民间贸易顺利发展之时,日本少数人于一九五八年五月,非法制造了“长碕国旗事件”,迫使中日贸易中断。其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的长远利益着想,又考虑到贸易中断后,给日本的一部分依靠经营中国商品生活的中小企业造成的困难,于一九五九年二月,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日民间贸易早在唐代后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宋元时期发展则更为迅速。北宋(960—1127年)一个半世纪中,仅载入史籍的宋朝私商赴日贸易近七十次。南宋(1127—1279年)开始,往返于中日之间的商船不仅有宋船,而且还有日船。南宋后期抵达浙江沿海一带贸易的日本商船,“每岁往来不下四、五十舟”。①到了元代,中日民间贸易更盛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盛况。长达四百零八年的宋元时期顿繁的中日民间贸易对古代中日关系史产生过什么历史作用,史学界论及较少,今陈管见于下。  相似文献   

11.
试析日本的东亚地区秩序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新的东亚地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的地区秩序战略主要围绕着构建其主张的东亚共同体展开。在简要分析了日本"东亚共同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后,本文对日本的具体实施政策从安全和经济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尽管日本抱以厚望,由于采取的政策路径和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区,日本对东亚未来地区秩序的塑造作用将面临着不小困难。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日本对外经济政策一直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实施亚洲战略的同时,又高度关注非洲。这对于一个资源极其缺乏的日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诸如铂、锰、钴、钒等稀有矿产,而这些矿产主要盛产于非洲,尤其是南非,其稀有资源的储量居于世界前列。为此日本在经济战略上一直关注南非。两国经贸关系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社会对南非制裁的洗礼、以及当今国际社会对南非稀有金属市场的关注和争夺,但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南非在日本的经贸关系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进入2I世纪以后,日本已将确保稀有金属列为国家能源及资源战略的重要一环。日本与南非的战略贸易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战后初期日本对东南亚赔偿的外交策略历经了消极拖延、灵活应对到积极扩张的三次转变,这一方面是日本被动追随美国冷战政策和遏制战略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日本主动实现国家利益的深层目的。赔偿外交策略的适时转变和有效运用,使日本最终实现了"最低限度支付赔偿、最大限度利用赔偿"的外交目标,但却给东亚的国际关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产业技术的发展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从废墟中走出来,挤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与其在各个经济时期积极有效地利用技术进步有关。本文从日本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探讨日本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得出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模式,总结其利用技术移植和通过技术自主开发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对东亚技术分工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必然促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围绕中国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东北亚贸易区也一定会促使东亚向着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同时,东亚的一体化也会发生泛化,东亚各国应共同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防止日本一国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东亚同文会基于地缘政治和日本扩张在华权益的需要,为应对中国的瓜分危机祸及日本的局面提出“中国保全”的对华政策理念;至义和团事变,出于乘乱控制中国南方的需要,这个理念演变为“联邦保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该会为使日本的侵略正当化炮制了“亚洲保全”的新理念。日本对华政策理念的转变过程受国家利益的左右和驱动,这在近代日本民间团体的对华政策活动中颇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