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左翼文学经典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的历次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左翼文学产生之初的批评语境直接相关. 正是通过同时代的批评,一些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作品被进一步定性、塑形,成为当时左翼叙事所期待的形态. 像冯雪峰、瞿秋白在革命文学论争后对鲁迅身份的再界定,冯雪峰、胡风对韩侍桁等批评枟子夜枠权力的剥夺,以及茅盾、胡风对吴组缃、艾芜等一批左翼新人的创作指导等,都是这一时期"批评"介入并参与塑造左翼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3.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天翼是三十年代初脱颖而出的左翼青年作家,曾被誉为左翼文坛的“新人”,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 作为左翼文坛的“新人”,张天翼的出现并受到重视,跟当时整个文坛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胡风所说:“我们考察张天翼的作品在当时是怎样地受到了广大的欢迎,不应该  相似文献   

5.
胡风文艺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原因在于:一是受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认为浪漫主义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6.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张天翼是三十年代初脱颖而出的左翼青年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曾被誉为左翼文坛的。新人”。以后鲁迅先生又将他归入三十年代。最好的”、“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列。毫不夸张,作为闪耀在三十年代文艺天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张天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别人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一作为左翼文坛的“新人”,张天翼的出现并受到重视,跟当时整个文坛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胡风说:“我们考察张天翼的作品在当时是怎样地受到了广大的欢迎,不应该忘记了当时新生的文学要求在创作实践中找不到具体表现的苦闷,更不应该忘记了那要求是在进步的知识人底气氛里经过曲折而产生的”。二十年代末至三十  相似文献   

9.
因"胡风集团案"这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绝少有对胡风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学界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研究为主线,综述了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秉持人性的、审美的、历史的三条原则,编写出这部新文学史.上编分五大板块,分别是“五四”文学、左翼文学、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和台湾文学.“五四”文学的主要代表为周氏兄弟,他们承接晚清而有发展和变异;左翼文学的主体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茅盾代表了其成就和不足;国统区文学主要包括京派和海派,他们显示出“文学的启蒙”的实绩;延安文学不同于左翼文学,主要是“讲话”以后日益成型的以政治为导向的一种体制化文学;台湾文学是国统区文学在台湾的延续,并在新的条件下产生裂变,后果之一就是离散写作现象.总之,百年新文学表现为文学与现实牵连不断的一场跋涉,更是以“人”为最高目标和最后归依的美学升华之旅.  相似文献   

11.
胡风批评理论建立在"三根理论支柱"之上,汲取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理论资源,又受到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启示;同时,又是在与"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文学创作的切实感受与认识之上,是通过他的左翼文学批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那种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论文《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观战斗精神”论的形成曾受厨川白村及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经再创性接受,最后化合为胡风文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风集作家、文艺理论家、党组织领导、编辑等多种身份于一身,面对启蒙与革命的艰难选择,胡风常常陷入半官方半民间的尴尬境地,走了一条与左翼主流文学迥异的道路。本文从“五四”新文艺评价、民族形式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建构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胡风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台湾光复初期,祖国大陆左翼知识分子渡台,与台湾本土左翼人士共同参加台湾文化重建。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指导下进行的台湾文化重建,作为战后重建台湾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去日本化",并"再中国化",将台湾建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当时台湾几乎人手一册《三民主义》,自上而下努力要建设"三民主义的台湾"。与官方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有所不同,左翼人士对"三民主义"有自己的文化解读、诠释与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光复初期台湾社会左翼人士如何解读"三民主义",他们如何以"三民主义"为武器去启蒙、凝聚台湾民众,承上启下延续台湾文化传统,丰富台湾文化生态,并以此强化、密切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周扬与胡风30年代文艺思想异同论昌切周扬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在30年代基本成型,在40年代有所调整深化,形成了似乎完全对立的文艺思想格局。这种对立的文艺思想格局直至解放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倾覆”才暂告终结。然而,细细究来,他们的文艺思想并非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赵金钟 《南都学坛》2003,23(2):76-79
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对我国新文学尤其是左翼革命文学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胡风将之称为“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并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五四",是审视胡风思想内质及其与左翼主流分歧的一个关键角度。两者在"五四"总主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在"五四"领导者的认定及历史意义的阐发上却有不同。胡风认为:经过真切实践的鲁迅在"五四"时期已经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理当居于"五四"领导者之列,这与权威的"鲁迅转变论"产生龃龉;"五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文学/文化层面,而非政治范畴,"五四"的反封建传统较之其反帝传统更为根本和重要。这些独异之见动摇了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的逻辑,是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重要祸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