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森 《西藏研究》2012,136(6):40-46
清乾隆时期,天花对朝觐年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时,西藏地方的天花防治水平尚不能为六世班禅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外部医疗条件。六世班禅因特殊身份原因而主动放弃种痘,从而为其因天花圆寂埋下了隐患。此外,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在天花防治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原因亦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京城名刹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右前方、高大的饰花歇山重檐碑亭内,矗立着一座享誉中外的清代碑刻,即乾隆御制《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特为纪念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班丹益喜(1738—1780)而建造的。该碑立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清净化城塔落成之时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但碑文内容却是由乾隆皇帝完成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前、病重期间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一日。因《写寿班禅圣僧并赞》为乾隆御诗,故此碑又简称“御诗碑”。  相似文献   

3.
班禅大师圆寂一周年了.我本人和班禅大师的接触偏重于佛教一个方面.用佛教的语言来说:我和班禅大师有着深厚的因缘. 早在三十年代,第九世班禅在上海兴修法会,我受过他的灌顶.第九世班禅在回藏途中圆寂.当时我国的佛教大德长老、长者居士们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祭文是我写的,也是我宣读的.1952年第十世班禅曾到了上海,我有幸负责接待大师,安排了一次盛大的集会,让上海的佛教群众有机会参见.1954年以后,我经  相似文献   

4.
六世班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之一。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后藏,乾隆五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次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成为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罗桑巴丹益西。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戌时圆寂于北京,享年42岁。六世班禅入觐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觐见准备、承德祝寿、北京活动、灵榇西归四个阶段。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档,围绕觐见准备和承德祝寿作一概要叙述。一六世班禅早有入觐的意愿。当他得知乾隆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活佛主动要求入觐祝寿。他在奏书中明确表示:“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  相似文献   

5.
嘉木样五世(1916—1947),本名丹贝嘉措,汉名黄正光,藏族,出生于西康理塘 (今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营官坝彩玛村。1920年,根据九世班禅卜算,经本寺德哇仓活佛等上层喇嘛寻访,被认定为四世嘉木样的转世灵童,从西康迎至拉卜楞寺坐床。翌年,从本寺持律大德钦饶嘉措受沙弥戒,并跟从经师智华嘉措学习藏文。1924年他9岁时,逢九世班禅到兰州之机,遂同全家人前往兰州拜见班禅大师,受长寿灌顶。其  相似文献   

6.
李若虹 《中国藏学》2013,(1):101-108
六世班禅和东印度公司的交往和东印度公司派印度游方僧普林格尔前往西藏,并跟随班禅东行进京是18世纪后期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我们了解18世纪后半期的西藏和清廷以及双方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时期的西藏并非一处闭塞之地,而是早期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总结了学者们对六世班禅和东印度公司的交往所作的研究,指出他们研究的不足.并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藏文、满文资料,强调虽然东印度公司努力计划以西藏为通衢来打开清朝的贸易大门,但是由于这一计划的进行缺乏对西藏和清朝的充分了解而终致破产.  相似文献   

7.
三世章嘉与六世班禅朝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利用喇嘛教以加强和巩固清朝在蒙藏地区的统治是一项“所系非小”的基本国策,迎请喇嘛教领袖人物赴京陛见或驻京掌教则是这项基本政策的具体实施.乾隆皇帝通过三世章嘉活佛邀请六世班禅进京朝清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们为加强清朝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笔者根据在翻译《三世章嘉传》的过程中掌握的汉藏文史料,拟就三世章嘉与六世班禅入覲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六世班禅入京朝觐是清代乾隆朝的一次重大事件,有许多前辈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六世班禅在京圆寂后的灵柩返回西藏的史实,却很少有研究论著涉及。本文对六世班禅灵柩返藏的准备过程及行经路线等进行了考证,认为在灵柩回藏的某些方面乾隆仍然延续了尊崇六世班禅的作法,乾隆亲自做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由于是灵柩返藏,在有些地方也兼顾了人力、物力等经济方面的考量。本文对六世班禅灵柩回藏的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学界更深入研究乾隆治藏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等课题能提供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奚可桢 《中国藏学》2020,(1):87-94,F0002,F0003
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乾隆内府《六世班禅朝觐大事记》原本黄册,真实地还原了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那段难忘的历史,弥足珍贵。文章将其与《清实录》《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等文献资料相佐证,可知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对这一事件的重视,以及该事件对清朝政治、民族、宗教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拉卜楞寺(以下简称拉寺)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境内,自1710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修建闻恩学院,到五世嘉木样于1941年修建上部学院落成,历经270余年的兴建、翻修、扩建,已成为具有六大学院(扎仓)、48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500多座僧院、五百活佛、三千喇嘛,统辖108寺的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著名寺院之一。这样庞大  相似文献   

11.
汉英藏文版。《佛门盛事》编委会编。1996年出版。 本画册共分活佛转世、灵童寻访、金瓶掣签、迎请回寺、坐床典礼、进京拜见等六部分,包括150幅左右精美图片,记录了从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圆寂前后到灵童寻访、第十一世班禅认定和坐床的全过程,它是佛教界和藏族僧俗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画册生动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表现了祖国大家庭对藏族  相似文献   

12.
第五世嘉木样活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五世嘉木样活佛藏名丹贝坚参,汉名黄正光,1916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二日)出生于西康理塘县营官坝彩玛村。1919年,经第九世班禅大师卜算,丹贝坚参被认定为第四世嘉木样转世灵童。1920年11月2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他被迎请到拉卜楞寺坐床,成为该寺寺主,统领甘、青、川、康交界地带10余万平方公里的藏族各部落。①当时,这些部落或由拉卜楞寺派遣的官员管理一切政教事务,或在宗教上受拉卜楞寺的影响和控制,嘉木样活怫做为寺主,在这些部落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嘉木样五世坐床后,因其年幼,按照有关协议寺院大权由其叔父黄位…  相似文献   

13.
1925年深秋,一位身形高大、健壮的藏族青年来到古城兰州,频频奔走于甘肃军政各要员的门庭。他就是拉卜楞寺院五世嘉木样的长兄洛桑泽旺,亦即本文的主人公、今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黄正清。军阀称霸拉卜楞遭劫正清伸冤如上九重天民国初年,宁海镇守使马麒拥兵自重,独据西宁,又对拉卜楞垂涎三尺。1916年四世嘉木样圆寂。次年,马麒以谋反罪,派兵攻占了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安多藏区佛教中心拉卜楞寺,洗劫了寺院摄政阿莽仓活佛的供养地阿木去乎。  相似文献   

14.
柳森 《中国藏学》2013,(2):106-111
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德寿寺,是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北京会晤的第一站。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须弥福寿之庙、西黄寺、宗镜大昭之庙等,对于德寿寺的关注极少。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史料、诗集、方志等,在考证德寿寺的建造时间、布局、碑文的基础上,拟对其与六世班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3.七世班禅丹白尼玛的认定及坐床过程六世班禅圆寂后,必然又要寻找他的转世“灵童”来继任七世班禅,那么七世班禅又是怎样寻获的呢?据藏文传记记载:札什伦布寺在寻访过程中寻得四个“灵童”,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也是其中之一,他生于藏历第十三饶迥之水虎年(1782年)四月初八日,后藏白朗宗吉雄豀卡地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当时札什伦布寺派出苏本堪布前往四个  相似文献   

16.
七世班禅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为加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从他一生的政教活动可以看出当时清王朝经营西藏的大致情况。本年谱主要根据《七世班禅传》(藏文)等资料写成,供藏史研究者参考。1780年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圆寂后,扎什伦布寺于次年访得候选  相似文献   

17.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是该寺六大学院之一,也是该寺研习、传播、实践藏医学的重要基地,在甘青一带影响深远。以下分几个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一、历史沿革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藏语称“曼巴扎仓”,系第二世嘉木样所创建。 1763年(藏历十三饶迥木羊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大师仿后藏扎什伦布寺时轮学院的款式,在拉卜楞寺创建了时轮学院(丁科扎仓),研习天文历算及藏医学。该学院僧侣以研习天文历算为主;在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知识的僧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末,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董·久美旺吾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西的法旨,依照后藏地区江仁钦宗的弥勒佛殿款式,在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大经堂之西北隅亦修建将一座弥勒佛殿(俗称大金瓦寺,也叫寿禧寺)。同吋,聘请了数名尼泊尔国手艺高超的金属工匠,来铸造高达8  相似文献   

19.
阿家活佛是清代杜尔伯特旗最大的转世活佛.本文以蒙文《乌珠穆沁旗莫洛木喇嘛传》等资料,订正了有关一世阿家活佛的二处重要问题:一是其认定者应为五世莫洛木活佛,二是其认定时间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之间.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噶玛巴希开始的。噶玛巴希是藏传佛教的第一个活佛,从此也就有了活佛转世制度。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后,也沿用了活佛转世办法。宗喀巴的两个大弟子即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就用转世办法继承,沿袭至今。班禅转世一般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寻访灵童。在前世班禅去世一年后开始进行,由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僧官执行。首先打卦或请护法神降神,确定灵童出生地的方向、路程及地方特征等,然后由僧官们按此线索分路寻访。二,辨认器物。取前世班禅生前常用的最喜欢的器物,再取相同形状和数量的其它器物,将二者混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