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门塘人的头脑中,除了一张阡陌纵横的房舍地图,还有一张标识着象征力量的空间地图,"邪气"就是这一空间文化中的维度之一。"邪气"的力量一方面源自空间本身具有的自然物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人的活动与这一空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邪气"的强弱与不同姓氏在村落社会中的权力结构相关,它使村落内在秩序合理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邪气"也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鹅湖之会发生以来,鹅湖山中的四贤祠、鹅湖书院以及鹅湖寺这三个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叠合的空间成为儒学士人对鹅湖之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吕祖谦、朱熹、陆九渊与陆九龄这“四贤”特别是朱陆等历史人物等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场所,经由情感的调动与思考的引发、此一空间承担起了唤起并塑造鹅湖之会记忆的功能,创造了“四贤”或“鹅湖之会”的永恒价值。但由于空间与记忆的主体性特点,因此,此一空间场所对于置身其中其他主体而言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虚无”这一现代性特质充分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作者感悟到,人生本是一场坠落;于是,空虚以及在某个正在消失的点上收缩成了虚无的人,成了该部小说的意蕴所在;而“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有效地表现了作者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及其感悟,分析他在《情感教育》中如何运用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对小说主题和形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介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日常交往与生活,也进一步拓展和重组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图景。文章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直播自习室”这一新型空间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参与者加入“直播自习室”是为了获取陪伴与督促的学习氛围,将此作为个人学习的“背景音乐”,并认为它是一个随时随地的互助空间。“直播自习室”通过实时连接不同位置的参与者,共同生成了一个线上公共学习空间。但这一空间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新媒介技术对物理地点的复制或替代,更多是媒介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组合,两者共同生成了新的社会空间。其中,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显现出超人际互动的特点,即身体分离但精神共在。  相似文献   

5.
[摘要]基于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通过讨论嘉绒藏族家屋空间中的上下关系,以及不同空间中人们的行为与空间关系意义的表达,探讨其家屋的空间秩序,指出人与神的分界是家屋空间确定上下秩序的原则。这一空间秩序又以对不同类型人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僧俗两类人之间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京味文学不同,徐则臣的京漂小说在地理景观、空间意象、符号体系等层面呈现出独特面貌。徐则臣精心塑造了过街天桥这一空间意象并赋予其独特意蕴。作为徐则臣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空间意象,过街天桥构成独特的“异质空间”,在这里,城市与乡村狭路相逢,历史与现实互相映照,自我与他者短兵相接。徐则臣通过对过街天桥的书写传达着他对北京这座城市乃至全球版图中的中国与北京的文化体验与认知绘图,力图表现出“京漂”族在理想与现实、顺从与抗争、融入与疏离之间的矛盾纠结。  相似文献   

7.
贵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本土化的探索,“村寨/露天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以村落为单位的文化保护实践,与后来从国外引进的“生态博物馆”以及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把握住了文化保护的主体性。对这一已有20多年时间的文化保护实践项目的样本考察表明,村寨博物馆其实也是一种新农村建设运动。当一个传统的村落空间被置于博物馆话语之下时,村民便开始了一种“破冰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建构之旅。因此,哪怕是一个目标旨在文化保护的项目。也是一种不同于当地文化的异质文化传通,是一种文化资本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它终究成为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甚至成为颠覆村落社会秩序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8.
早年诗人在江南的社会活动空间,影响了温庭筠的齐梁宫体题材和诗风:“祖先回忆”的塞外行,促成了诗人咏史吊古,里面潜藏着一张诗人灵魂中的塞外地图;“地理学想象”的巴蜀行,满足了诗人心中寻找的“孤寂时刻”和“僻静角落”,它源于灵魂中不经意的幽微暗影。  相似文献   

9.
村落空间是村落历史的沉淀。不同于熟人社会研究的关系取向,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视角,基于南方村落的空间图式阐释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祠堂-阳宅”的平面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自然生命升华为道德生命的日常生活路径,而“庙宇-阴宅”的纵向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应对日常生活断裂的宗教生活模式。风水的空间实践镶嵌于村落空间图式,并促进了村落空间的结构化和立体化,而村落空间结构维系了村落熟人社会的公共性。可见,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是空间结构生产与社会秩序生产的统一。现代性力量逐渐抽离了村落空间的历史底蕴,释放了空间权利意识,导致村落空间结构破裂与熟人社会秩序紊乱。立足村庄社会的空间治理是突破村庄空间利益困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受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影响,现代政治哲学广泛地从自然状态出发阐述政治社会的起 源和性质。但对霍布斯主张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一直缺乏准确充分的理解。本文指出,霍布斯 所谓的 “自然状态”是借助经验原则建构的一个指向未来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自然平等的人之间 因为力量的比较而导致的内在冲突 (自然激情论证),与每个人从自我保存的绝对自由推出的 “对一切 东西的权利”所引发的矛盾 (自然权利论证)都证明,自然人性,如果没有人为的共同权力,无法建 立和平的共同生活。霍布斯有关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实际上是他的国家契约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空间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地景是指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研究村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大冷水河、社王庙和土地庙这几类地景将大冷水村的村落空间划分成了四个层次,即以地缘为基础组成的“家族”住宅区、整个大冷水村住宅区、住宅区周围广布的耕地林地、远离住宅区的山地林地,这四部分共同形成了土瑶村落空间的四重同心圆结构。  相似文献   

12.
空间研究和认知图绘的文化策略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脚点。在詹姆逊看来,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所造成的政治行动困境,人们需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来揭示这一空间隐蔽的压迫性,并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来开启这一空间所蕴涵的革命性维度,即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13.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建构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朴次茅斯和伦敦三个主要空间,小说在空间对比中展现出庄园的空间特性: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遵礼守制的道德空间、幸福的家园。小说以空间隐喻的方式层层赞美了庄园这一空间,也由此表达了简.奥斯丁最英国的思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英国绅士文化的推崇、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维护。本文的空间批评视野为理解“庄园”这一简.奥斯丁小说中最显著的空间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胥子婷 《社区》2011,(7):8-12
摊开一张天津市地图,你会发现.在东部漫长的海岸线旁,有一片远离市区的区域。正如地图上的色彩——“绿色”一样.这片土地被人们寄予无限的热情与期望。  相似文献   

15.
满铁调查村落不是封闭、紧密、内聚的村落共同体,亲属空间决定着政治空间。华北村落充满了激烈的、复杂的争斗,同时与外部世界存在各种联系和关系,村落政治以场景性的政治结盟为主。由于所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不同,就满铁调查村落的发展前景而言,呈现截然不同的境况。在一些村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城市化、社区化的同时,有些村落处在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文学 主持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不管人们对现代性问题采取怎样的态度,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业已处身于一个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之中,在某种程度上,现代性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可以表现为相反相承的两种情形:一者追踪现代性,一者反思现代性。正因如此,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热点在近年已从对西方现代性理论与思潮的介绍、梳理和评估,转到对中国现代性的考察、评判乃至建构上来。现代性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普世性与特殊性、超越性与局限性等等,由是构成了学术界颇具张力的研究空间;而与此同时,这一空间亦充满了更多的迷障和更多的陷阱。这样,本土现代性研究之价值,其丰富性与创造性之大小,便体现在如何进入这一空间、如何不被这一空间所迷惑并清晰地走出来,从而最终形成研究者自身关于中国现代性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因被局限在家庭内部,而成为历史的沉默他者,女性解放的道路首先要打破这一空间限制,走向公共空间;这一论断显得过于简单,且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古代女性的存在状态并非局限在家庭内部。在理学盛行的宋代,江南家训的代表《袁氏世范》呈现了复杂多元的女性生活空间与身份,女性溢出了传统性别理论设置的界限。江南地区士绅阶层的女性,作为母亲、作为妻子都被鼓励通过“内”,实现对“外”的参与与跨越,体现了中国“家国同构”在性别问题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人与环境,特别是人造环境间的关系和优化方法,具有系统观。将人机工程学的思想引入医院这一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系统中,有益于解决现代医院布局和管理中的“人-机-环境”协调问题,这对医院“人性化医疗空间”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村落的拟亲属称谓制与“亲如一家”的村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亲属关系的村民间所用亲属称谓语在村落中的频繁使用,表述着村民间“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使得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大家族。实质上,这些在字面上表示血缘联系的亲属名词只不过是村民间地缘互助关系的体现形式和维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留住乡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是乡村文化振兴应有之义。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出现碎片化与同质化、“量”与“质”失衡等矛盾,作为文化空间中的真正使用者,村民的互动实践赋予村落文化差异性、乡土性“质”的内涵,对村落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意义重大。通过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及其三元辩证关系分析,结果发现:当地村民在文化空间的感知层面中将文化符号整理成地方性知识体系;在行为层面中通过对文化再生产的自主转场,跨时空对文化进行了重构;在表征层面中借助核心文化特质的知识权力对文化空间中的再生产实践进行规训。由此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重新赋予凋敝的乡村文化社会性意义,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复振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