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2.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体现出其理学的实践性特征。具体而论,他一方面主张"在中"之"中"、"时中"之"中"的区别,同时又将二者贯通起来,以"在中"之"中"来统摄"时中"之"中",兼体用而言"时中",体现出深厚的理学意味,也展现出理学家"体用一源"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释"庸"为"平常",拓展了"庸"字的实践范围,也加强了"庸"字的实践意蕴,体现了朱熹思想的实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于古汉语"主语+从+宾语+[动词+(宾语)]"这一句式中的"从"字,学界多释为"使……跟从(跟随)"、"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等,或释为"跟从"。这样释义,致使有些句子窒碍难通,而如果把此用法的"从"字释为"率领"、"带领",既合于词义系统性原则和词义引申规律,又有训诂根据,也使文意更顺畅。  相似文献   

5.
调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中上下结构的"父"部字、"子"部字、"女"部字和"母"部字,可以发现:"父"部字中87.5%的"父"在上;"子"、"女"、"母"与其他构件构成的字中,"子"、"女"、"母"在上的百分比依次是14.6%、2.53%和0%。字义兼指"男"、"女"的,不用"女"部,而用"子"部;字义是贬义的,即使包括"男"和"女",甚至主要是"男",也用"女"部。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是汉字结构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表层原因;造成女性主体意识丧失的是其经济地位的丧失,且是汉字结构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保持女性经济独立和主体意识是当下国人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注意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28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特大传销案,42名被告人出庭受审,涉案传销金额高达2.4亿元。该案主犯,是在传销业内被尊称为"老妈"的王丽娟。这个来自黑龙江的普通商人"走南闯北",不到3年时间便拉起"万人传销队伍",非法敛财过亿元。"传销老妈"开豪车、住别墅,而"传销下线"们血本无归、众叛亲离。王丽娟是如何成为传销业内被人顶礼膜拜的"老妈"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塞北历史名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引黄灌溉始于秦汉时期,很早就被誉为"塞北江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泛滥冲圮灵州城,迫使其"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迁徙的灵州"新城"即今灵武市。张九德任宁夏督储河东道期间,天启二年(1622年),遇"河大决"洪水向东流逼近新灵州城下,"居民累夜惊,议他徙。"他果断地决定"巨石砥柱",修石堤阻河水逼其回向西流。两年多"石堤之役",沿古灵州故址"滨河",筑六千丈灵州河堤,逼河水西流归古灵州"故道",解除河水对新灵州城的威胁;筑秦渠长以防涸、开汉渠芦洞以防涝,亦均见成效。灵州免再徙,溉田数百顷,增税数千石,依然是一派"塞北江南"的景象。百姓为其立祠。官至工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河道总督。张九德也有缺陷,但在宁夏治理黄河为百姓谋福祉,是其一生主要业绩和功劳。昔日他在宁夏的治黄经验,今天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项羽是苗族人,所以"项"不是他的"姓",而是东部苗族自称"ghaob xongb"中"xongb"的音译,本义为"停留",作为名词则可理解为"苗族居住地"或"苗族封地"。"籍"和"羽"也不是他的"名"和"字","籍"是苗语"jib"的音译,意为"子孙";"羽"是苗语"yil"的音译,意为"年轻阿哥"。所以,"项籍"的含义就是"苗家后生","项羽"的含义就是"苗家阿哥"。这两个称呼都不是项羽的真名,而是周围人对他的昵称。  相似文献   

9.
"商",是一个简单而又玄乎的字眼,有一层"认知自我、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标准含义。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孩童从小就要被数番测量的、代表智慧程度的"智商"(IQ);几乎每一位老板始终反复提及的、控制情绪的"情商"(EQ);  相似文献   

10.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邬焜先生的"信息哲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客观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主观信息)",并赋予了"客观不实在信息"以特殊的(第一性的)地位。在推理论证中,他离开"客观不实在信息"范畴的原意,认为信息可以进化或退化,局部痕迹可保存全息,构建出"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在认识论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跨文化伦理研究的一个"元问题",儒耶"金规则"的内在差异理应得到更多关注。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儒耶"金规则"的主要差异归结为表述(否定形式/肯定形式)、起点(自然本性/先知律法)、维度(现实的行为规范/超越性的信仰)和对象(具体的人/抽象的人)这四个方面。而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上所有这些差异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儒耶"金规则"在处理"施"与"欲"、"己"与"人"这两对关键概念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1)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意为"这、这样、如此";(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3)作形容词,与"非"相对,为"对、正确"之意;(4)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5)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存在,表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3.
今本《西游记》开头大讲邵雍先天易学及其"元会运世"历史观,目的在于借以隐示《西游记》最终定稿人阎希言的"名"和"字",其中包括《西游记》前两回及其分卷诗就以"易诗"的形式,亮出了三个"复卦"卦象,不仅一再隐示阎希言之"名"中有"复"字("希言"实系其"字"),而且实际也是对阎希言所创"阎祖派"阵势的罗列,表达了对全真道复兴的祈盼。  相似文献   

14.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5.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17.
张溥《五人墓碑记》行文气势雄健,又敛气蓄势,深于文法,值得注意。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记得偏重三五"的"重",因一般都理解为"重视"之"重(zhong),实际从意义和词律看,似应读"chong"为准,意指当年有闰正月。  相似文献   

18.
语法和韵律的关系表现之一是韵律对语法的征服,比如"而立"从构词法无法解释,又如"从中"、"按说",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必须是悬挂的。韵律对语法的征服可以使非法变成合法,韵律也可以使合法变成非法,比如"V+N",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宾语,但是"读报"(√),"阅读报纸"(√),"阅读报"(×)。某种程度上,书面语实际上就是韵律控制下的组词造句法。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贾钦多·谢尔西被成为是"20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第八钢琴组曲(Bot-ba)》是他的第一部"单一音"器乐作品,以"单一音"的分析方法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音"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内容以及演奏要旨。  相似文献   

20.
"乃父"究竟是指谁的父亲,看似简单,其实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它既可能是指"你(们)的父亲",也可能是指"他(们)的父亲"或"她(们)的父亲",还有可能是指"我(们)的父亲"。因为"乃"作人称代词时,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乃"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