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领导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八个省的红军游击队,创建粤赣边、闽赣边、闽西、闽南、闽东、闽北、闽中、浙南、赣东北、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桐柏山、广东琼崖十五块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一直到抗战爆发.闽中红军游击队、闽中游击根据地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以王于洁为书记的闽中特委,在异常困难的环境中,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同敌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前,遵义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它是在党内两种军事思想激烈斗争中诞生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谈点认识。《决议》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议》最早地较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众所周知,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九二八年春,红军在井冈山斗争中产生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初步形成红军的作战原则;一九二九年底,红四军第九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万安暴动、遂川工农革命政权建立、《施政大纲》的制定、边界特委党的领导以及红军主力下山后坚持领导留守井冈山的斗争等各方面论证,陈正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四年十月主力红军长征后,我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这艰苦卓绝的三年中,他们不仅粉碎了敌人残酷而持久的“清剿”,积蓄了革命的力量,而且还开展了农民土地斗争,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果实。他们这一斗争的胜利,为党领导  相似文献   

5.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方方、傅秋涛等领导下,在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这里,仅将中央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作一概述。 中央对三年游击战争的部署 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对于红军主力退出中央根据地后的斗争是有布置的。中央苏区成立了党的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苏维埃政府中央办事处。地点设在瑞金的梅坑(后迁至于都宽田)。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等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介绍了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黄道所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一书的主要内容。认为这是黄道烈士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总结闽北游击战争的实际情况而写的,是对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思想的阐发,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七抗战爆发以后,在皖浙赣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严峻考验的军民,为了适应党的战略任务的转变,在陈毅志同领导下,于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 三营发样地瑶里,座落在皖赣交界的江西一侧,是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瑶里原属浮梁县,现在是景德镇市的一个公社。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是皖浙赣边区党和人民,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革命种子。 一九三四年十月,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红十军奉命北上抗日,闽浙赣省委  相似文献   

8.
"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1](P1024)经济斗争是井冈山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问题一直是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边界军民积极探索根据地建设的道路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革命的经济保障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建设思想.文章试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经济建设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我原在上海地下党工作。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转入川陕边境后,党中央派我到川陕苏区工作。一九三三年二月三日,我从上海出发,经过西安、汉中等地,于三月十八日到达通江,前往南江的河口红四方面军总部前方指挥部报到。在前方指挥部,我把上海带来的文件交付清楚,立即奉命去陕南任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并率领游击从配合红军主力,在陕南进行游击战争。同年五月,我军在空山坝大捷,歼灭了军阀田颂尧的主力后,我又奉命调回党的川挟省委宣传部,任宣传部长。川陕革命根据地是随着军事斗争的发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党的行动要和红军的行动相合拍的原则,是三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原则具有普遍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一革命斗争原则,本文试图通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史中有关事实的分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企业深化政革的核心问题,也是近几年来争论不休的重大课题。根据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对企业领导体制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很有必要。 一、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企业领导制度,从红军年代的“三人团”到现在的“厂长负责制”,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的漫长过程。 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就建立了一些简陋工厂和商店,如军械制造维修厂、药店、杂货店等,由于当时处于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的企业内部,同样实行“军事制度”。 从1934年开始,在中央苏区建立了几十个工厂,颁布了《国营工厂条例》和《国营工厂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工厂实行由厂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三人团”领导制度。工厂的厂长由上级苏维埃委任,对于厂内一切事务,有最后  相似文献   

12.
厦门大学孔永松、林天乙同志编著的《闽赣路千里——红军转战闽赣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有关红二十军成立时归不归红一军团建制;其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成立时的军领导人等问题,看来有出入,特提出商榷.关于红二十军的情况,该书第十九节"汀州整编,军威大震"是这样叙述的:一九三○年六月,在汀州召开的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上,原则上接受党中央关于整编红军的命令,决定红军与闽西、赣西南的主力红军进行混合整编,即以红四军、红十二军、红六军为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开展游击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抵抗了日寇百分之六十的兵力和伪军百分之九十五的兵力,为大反攻和夺取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发动解放区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要取得全面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论著,共有九篇收入《邓小平文选》。其中论述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有三篇:《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人《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二年第二期《安徽文学》上所发表的功劳(?)子同志的短篇小说《父子》,是一篇丑化工农红军形象、极其有害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活动的一个场面。选择这一斗争时期的题材,当然是好的。可惜作品并没有歌颂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塑造出革命的英雄形象,而唱出了相反的调子,在红军和苏区老百姓的脸上抹了一把黑灰。小说《父子》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红军某团团长詹冲的儿子詹念井(十二岁)在  相似文献   

15.
《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是朱德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六月的一次谈话纪要。在这次谈话中,朱德同志回顾了三十多年前,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这段斗争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这篇重要著作,不仅可以重温当年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等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朱德同志在革命转变关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可贵探索,以及他在探索中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九个解放区之一。它包括当时河北东北部、热河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是在敌人的深远后方,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斗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冀热辽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党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年,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蓬勃向前发展的一年,也是革命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准备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一年。为要深刻了解我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引导革命逐步走向胜利,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年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写下了许多农村调查著作。笔者现要学习与研究的是,正处于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红军“诱敌深入”途中,毛泽东同志在吉水等地所作的《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以及《赣西土地分配情形》等几个小型农村调查著作。一二浅见,献与同志们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红军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万里转战,最后云集于陕甘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站稳了脚根。陕甘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具备了红军落脚的条件,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英明的战略决策、卓越的指挥艺术,都有一定帮助。 一、陕甘根据地本身的存在和国内形势的发展,为红军长征落脚提供了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王旭宽 《学术论坛》2007,30(6):15-18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发祥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20.
《布尔塞维克》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布尔塞维克》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背景来源于毛泽东等同志早期的“上山”思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以及中共中央对两潮暴动和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布尔塞维克》登载了一系列的文章,宣传这种还不成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布尔塞维克》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宣传,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坚定了毛泽东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