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合肥都市圈是推动合肥经济圈不断壮大、提升安徽国际国内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路径。都市圈的良性成长离不开核心城市和内部市县的协同发展。文章在对合肥都市圈各市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圈内各市县经济发展特征和存在不足,提出促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重点阐述合肥中心城区与周边市县的联动发展、圈内各市县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并提出交通完善、产业协同、生态保护、土地集约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借助当前我国发展较成熟的12个都市圈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考察分析都市圈经济发展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力、都市圈联系力和设施水平等因素对经济发展较快的都市圈经济总量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较慢的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则主要受到都市圈消费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一些都市圈软实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慧 《中华魂》2013,(16):40-42
滁州是安徽东大门,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交通设施协同、统一市场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协同、城乡融合协同、生态环境协同、统筹协同发展8个方面,构建了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进行协同发展水平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各都市圈在单项指标上分布不均衡,沈阳都市圈在公共服务协同、统筹协同发展方面优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但在整体发育程度上明显弱于北京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三角四大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机制,检验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通过不同区域创新环境的异质性检验后结论稳健。文章提出,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打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活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效应,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西北地区都市圈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研究.从都市圈现代化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西北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了适合内陆地区的都市圈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对兰州都市圈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提出了加快都市圈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研究长三角都市圈,必然绕不过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本文正是从对长三角都市圈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发展态势的分析出发,按照弗里德曼理论对长三角发展阶段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判断,并提出了“多层次、多中心、多维向、多动力”的“四多”区域联动整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文化不仅是规划都市圈发展机制、模式和进程的关键因素,还是推进都市圈由交通、经济领域的接轨,向文化产业群落、文化市场接轨进程中的核心力量,更是重塑都市圈形象,加速提升都市圈的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有力支撑。在"十二五"期间,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更快速、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有利于形成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生态统一的平衡系统。先核算成都都市圈的相对绿色GDP,以观察扣除工业环境因素的真实经济增长绩效,然后以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城市绿色发展五维视角,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指标体系,利用极值熵值法对环境质量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都市圈的绿色生态建设不平衡,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低次序为: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因此,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尚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一步采取系统举措。  相似文献   

10.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及中国沿海地区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心城市的徐州其综合实力和组织都市圈经济发展能力较弱。为促进徐州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徐州市优先发展战略。主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强力推动联合协作等措施来加快徐州市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空间流动规律,指出影响南京都市圈旅游流主要因素是GDP和旅游资源。针对南京都市圈及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时代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本文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理论内涵和区域问题梳理,结合都市圈的理论特性和实践特点,研究都市圈与“双循环”的关系,提出了都市圈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分别体现在挖掘内需、激发创新、促进开放三个方面。最后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都市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过程 ,以及对荷兰和日本都市圈建设经验教训的分析和介绍 ,提出都市圈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能否有机整合城市关系 ,形成合理的空间关系和有机的功能协作。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中国都市圈成长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并提出了中国都市圈建设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苏锡常都市圈是一个新的都市圈形态,该概念的提出及该都市圈的构建有一定的独特意义。文章从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理论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3个方面说明其必要性;从对全国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到形成该区域合理产业结构等4个方面阐明了构建苏锡常都市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圈经济腾飞的保障。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和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苏锡常都市圈应跳出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圈子,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有强大竞争力的次级都市圈。  相似文献   

16.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障碍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犹如催化剂 ,使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出竞争和联合的态势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即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接轨 ,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 ,达到各方产业、市场、资源的互补  相似文献   

17.
吴旭晓 《南都学坛》2022,42(1):98-10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快速流动增加了公共危机跨域传播风险.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采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部地区4个都市圈26个城市韧性,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维度韧性由好到差依次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一直属于中度韧性;综合韧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南昌、郑州和长沙都市圈;基础力是合肥、南昌和长沙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正向影响因素,吸引力是郑州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最主要正向影响因素,内源力不足是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制约因素,创新力和软实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任务,这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都市圈通过"中心—外围"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动力,这将对区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跨边界或不同空间特征城市是否存在差异?何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以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丰富实践经验,将为越来越多加入现代化都市圈的城市提供怎样的经验参考?厘清上述问题,将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中国都市圈发展现状与形成机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聚焦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长三角全域,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更高,并且都市圈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其次,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了城市群层面的产业数据。为了克服内生性挑战,文章采用份额移动法构造Bartik工具变量,识别了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产业层面溢出效应。考虑产业关联效应的影响,文章检验了两地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作用,并发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越强。与此同时,受多个增长极与单一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获得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由于受多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因而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最后,文章还发现都市圈空间溢出能够突破行政边界,这有助于地方政府协调,进而增强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为了加速培育和壮大都市圈,我们应积极发挥中心城市主导的溢出效应,以都市圈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还应支持多中心多层级都市圈融合联动发展,深化都市圈合作与分工。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都市圈城市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助力消除行政区之间的隐形障碍。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都市圈中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上述的评价得出结论.对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为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探讨其空间范围、空间结构和成长机制是优化都市圈规划的重要工作基础。选择与上海大都市圈相类似且发育更成熟的东京都市圈作为比较案例,基于“2018年东京都市圈城市交通特性调查暠数据测度东京都市圈中心—外围的通勤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关系网络视角对东京都市圈通勤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东京都市圈空间范围大致为11300平方千米,并且有明显“核心—外围暠结构,形成了以东京区部为核心的东京都市圈5个圈层;第二,通勤率指标仍然是体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紧密劳动力联系的重要考察标准;第三,轨道交通建设、经济发展、时间距离以及人口规模等指标都对都市圈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第四,东京都市圈空间组织具有多层级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以上四点研究发现对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