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礼返还纠纷司法裁判的“法”与“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彩礼返还纠纷司法裁判的混乱、同案异判等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为裁判“法据”的彩礼返还法律规则粗糙含混,与民间习俗不一致。法官不得不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作为裁判“理据”的法律原则。但因为法官对各法律原则的理解与优位排序不同,又因为与彩礼密切相关的婚约制度的缺位,法官常在裁判中加入诸多权衡,从而加剧了彩礼返还纠纷裁判依据不明、裁判尺度不一的现象。应重建婚约制度,特别是婚约解除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婚约并非以结婚而是以婚姻关系为目的,是未婚男女对婚姻关系的预先约定;而彩礼是男女双方按照婚约习俗以婚姻为目的由一方交付给另一方的财物。《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彩礼返还进行了规定,但其法理根据不足。彩礼返还以婚约解除为条件,但应考量两个因素:一是过错因素,对婚约的解除或不解除有过错的彩礼给付方丧失彩礼返还请求权;二是婚约期待期,婚约期待期以结婚后八年为宜。  相似文献   

3.
婚约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社会婚约具有极高法律地位.尽管我国现行法律未对婚约作出明确规定,但婚约在现实生活中仍大量存在.鉴于因婚约的解除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婚姻家庭立法或未来民法典有必要对婚约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对彩礼的返还做了规定。我国现阶段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基于婚约给付彩礼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很多人举行了结婚仪式后便开始同居生活,同居关系解除便产生彩礼返还纠纷。司法实务中,对同居关系解除中彩礼返还问题的司法解释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有效解决纠纷。因此,需要对同居关系中的彩礼返还问题作理论梳理,本文通过实务案例分析现行法律的漏洞所在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确立婚约的法律拘束力,构建以违反婚约的损害赔偿为核心的婚约制度有助于我国关于婚约的立法与司法合理化,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民法典不应当漠视之.  相似文献   

6.
婚约财产流转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约作为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与婚约密切相关的彩礼给付行为从性质上说是一种附以结婚为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条件实际上是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为内容,在条件成就前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但并未生效。彩礼所有权在结婚之前并未发生转移,故在双方未能结婚时,均应返还婚约财产。我国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应基于理论分析与现实状况,参考国外立法,进一步完善婚约财产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婚约及其立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约问题是我国婚姻立法上的一个空白。现实生活中由婚约关系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且错综复杂,但我国法律对这一问题却采取回避的态度,由此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的困惑和不便。本文通过分析婚约的性质,并借鉴国外有关婚约的法律规定,提出我国建立婚约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在对婚约采取一种既不提倡又不禁止的态度,但其实婚约制度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关于婚约制度的详细规定,本文主要通过对外国法以及我国以前有关婚约规定的分析从而论证我国现阶段有无对婚约进行立法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1950年、1980年和2001年《婚姻法》均无关于婚约的规定,相关司法解释零散而不成体系。以社会调研为基础,考察婚约的涵义及历史流变,可知作为男女双方意思表示的现代婚约,性质上属于亲属法上的契约,兼具亲属法与债法的双重属性。婚约现象长存不衰,有着深刻的心理、文化和经济基础,我国现行立法对婚约习俗的规避与漠视有“矫枉过正”之嫌。婚约立法是填补法律漏洞、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导向功能之必需。我国应当对传统婚约习俗采取“形式保留、内容改良”的态度,构建一个理论上符合现代法律自由精神,实践中满足司法实务需要的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重要形式,其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后,华北农村的彩礼习俗发生了质变,彩礼本来是缔结婚约的标识物,也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彩礼性质的嬗变是家庭结构、家计模式和代际关系变迁合力型塑的结果,其中代际关系失衡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重要形式,其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后,豫东农村的彩礼习俗发生了质变,彩礼本来是缔结婚约的标识物,也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彩礼性质的嬗变是家庭结构、家计模式和代际关系变迁合力型塑的结果,其中代际关系失衡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学界对彩礼风俗的研究主要从彩礼性质、彩礼形式的历史演变、彩礼的法律属性、彩礼风俗引出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彩礼风俗兴起的主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我国有关彩礼习俗的法律制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并对传统习俗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关于彩礼风俗的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对彩礼风俗的地区特殊性研究较少、对彩礼风俗的实地调查研究较少等不足。建议规范对彩礼相关概念的界定,从不同学科深入研究,加强彩礼风俗的实践性与地区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婚约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律对于婚约问题采取既不禁止,也不加以保护的态度,笔者认为弊大于利,特别是对于因婚约的解除而引起的财物纠纷,由于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婚约法律制度,以调解处理因婚约问题而引起的某些相关的纠纷.  相似文献   

14.
从婚约的历史发展研究入手,借鉴国外相关立法,探讨了我国婚约立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建立体现婚姻自由原则的社会主义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婚约没有明确的定性,这种情况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对婚约引起的种种民事纠纷判定的混乱。本文认为,婚约是确定男女未来身份关系的合同,在婚姻法对婚约未作规定,而合同法又排斥对婚约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应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对婚约进行调整。本文还提出了关于婚约问题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婚约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约问题在我国被视为道德问题 ,而基于婚约关系而产生的“准夫妻关系”和“准姻亲关系”又非常密切 ,因此形成的种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需要法律调整。婚约性质从本质上说应属特殊的契约。处理婚约关系的首要任务在确定婚约成立的时间。婚约关系的存在会产生特定的诉讼法上的效果 ,并使婚约当事人负有特定义务。婚约解除后相互赠送的财物因失其基础应当返还 ,因婚约解除而受损害的一方也应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7.
婚约作为人类社会中一项法律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可追溯到西周。由于立法者对婚约的误读,我国现行婚姻法没有对婚约作出立法规定,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婚约仍然大量存在,并呈现出不同于古代婚约的许多新特征。就婚约性质而言,婚约是具有一定效果意思的表示行为,具有伦理性的特点,宜归为亲属法上的契约;就婚约的效力特征来说,基于对自由价值的保护,婚约作为一种亲属法上的契约,其权能受到限制,不得基于婚约提起缔结婚姻的诉讼或者缔结婚姻的判决不予执行,无强制力,因此,是类似自然债务的不完全债权。  相似文献   

18.
婚约问题在我国被视为道德问题 ,而基于婚约关系产生的“准夫妻关系”和“准姻亲关系”又非常密切 ,因此形成种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需要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9.
婚约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现行法放弃规范婚约实乃失误,致使婚约关系游离于法律规范,造成不应有的秩序失控,本文就婚约合理存在的机理展开讨论,指出规制婚约的必要,并提出了规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婚约作为婚姻关系成立的前置程序,界定其法律属性应以正确认识婚姻的法律属性为前提。通过法理学与民法学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婚姻契约性质的结论。而婚约作为婚姻缔结过程中相对独立的阶段,其性质应属于婚姻契约的预约合同,故认为违反婚约的法律责任应纳入违约责任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