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扬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的发言人,他的美学有比较强的党性色彩.在美学本体论上,周扬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给予了很高评价,但对他的美学也有所批评;他准确把握了毛泽东的美学体系,并且大胆纠正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错误理解;周扬还提出了四化建设需要美学.  相似文献   

3.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但由于其美学理论体现出的革命性色彩使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还充分显示着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美学的光芒。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诸如感应、信息、波等节律感应方面深刻论述了美与生命的紧密关联;从审美活动的生态功能方面,他又清晰地说明了人类生命的生态化生存,即“生”、“和”、“合”、“进”的丰富内涵,并确定了自己的关学理论思想核心:“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等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点和主张,譬如"生态中心论"、"美者自美"、对自然的"复魅"等.但是,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带有它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而且根本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东方哲学和美学则认为,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等,脱离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事实而片面地去谈人或自然的价值是错误的.正是在生命的观念中,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从而弥合了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越了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6.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基本美学理论问题之一.依据《巴黎手稿》阐释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美的规律"不是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讲美的生成发展的根据、原因、条件、基础的问题.它与"劳动创造了美"有着内在一致性:"劳动创造了美"只是一般地提出了劳动是美的生成的根据,"美的规律"则进一步阐明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的问题."美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主客体借助审美实践的中介而实现的结合,二者并不矛盾:"美的规律"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不能分离,主体的目的性因素不仅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不矛盾,而且是其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9.
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通过对人实施终生不间断的审美教育,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美丑观),培养其较强的审美能力与创美能力,从而使其以审美的态度善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最终实现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诗论的核心.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是形式上的口语化和内容上的形象化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而这二者又都是为充分表现诗人的主体情思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源于纪念祖先的"赛装"活动,流传至今演变为展示女性智慧与美及其劳动效率的民俗.保持至今的"串姑娘"习俗,历史上曾经作为婚姻的一个特殊阶段普遍存在于直苴彝族的世俗生活中.从"赛装"和"串姑娘"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前者代表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后者代表了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高度浓缩于这两个看似孤立的文化特质中.从本质上讲,"赛装"、"串姑娘"是手段,追求生产和生育的效用最大化才是其最终目的.这两个文化特质反映了两种产生在直苴特殊历史与现实环境条件下特有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简约生活"成为值得倡导的生活方式,是生态美学走向生活的标志.从时代观、自然观、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生活观、文化观与美学观等7个方面阐释了"简约生活"提出的历史、现实与理论根据,特别阐释了其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紧密联系."简约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时代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生活观、文化观与审美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美是"人的成长和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对自身的人性本质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的"类本质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与人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来解决生态问题;其次,应当深刻领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论证,在建设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三,应当牢记"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揭示的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造人的新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后,应当借助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人的生态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的共识,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变成进行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全部伟大从"肯脱青衫伴耦耕"的"安贫"与"固穷"开始.这种智者与强者的超绝作派既是他对儒家"安贫固穷"道德层面的继承,也是他基于自己对生活真正意义的卓越体验与领悟,更是他对道家所倡导的超越于道德之"善"的、为"真淳朴美"的生活境界而"安贫固穷"的进一步升华与现实地实现.这种获得精神上生态平衡的"有深度的安足"对人类摆脱因过多追求物质性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池田先生从佛教"依正不二"的角度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缘由和实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化解生态危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进行"人的革命",而这种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确立起一种以"生命的尊严"、"众生平等"为根本的生态伦理观,唯有如此人类才可能成功地实现同自然的重新和解.池田先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态伦理研究和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基本内涵是"内在固有的尺度"."内在固有的尺度"可作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我们给它以何种解释,都不能适用于生产、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全部领域,也不适用于这三个领域的全部对象.所以"美的规律"不能称为真正的美的规律,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相似文献   

19.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学位论文及其他几篇美学专论中,曾多次论述过“美是生活”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他所包含的内容归纳如下:任何事物,作为个体的形象的表现,凡是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或者说我们所希望的、所喜欢的、感到神往的、感到迷恋的生活),质言之,即符合于我们的人生观的生活,并且引起我们愉悦之情的,就是美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美的本质。人的美就是如此,自然界(包括无机物)的美也是如此。自然界通过个体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俄国如火如荼的农民解放运动中,出现了一支代替贵族革命家的平民知识分子队伍。其中极少数是“站在农民方面的革命家”,这些人当中最重要、最富有影响的杰出代人物就是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伟大的导师列宁曾高度赞誉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而且是一位更彻底的富有战斗性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位把自己“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光荣的革命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战斗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批评著作与美学遗产。本文打算就他的关于美与现实,人类实际生活中的美,自然界中的美等问题的论述,做一些粗浅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