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与生命同步诞生后,在人类审美活动的征程中相依相偎,同荣共枯:生命的盛衰存亡决定着美的变化得失;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生命不断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生命奋进前行。自由生命的本质决定着美的本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自由生命表现在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则分别生成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由生命是审美活动的轴线和灵魂,审美创造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审美欣赏是自由生命的提升、丰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4.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着重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宏观上的理解与微观上的界定;二是广泛吸纳中西方生态思想文化资源,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三是关注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当前美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创新,不仅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同时,这种生态存在美学观亦具有"返魅"的嫌疑和不可操作性等局限。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高风绝尘澹泊有味为人生与文艺的理想境界,而于艺术美,则以魏晋之高风绝尘为精神本质,而与盛唐之恢宏气象,加以整合之,表现出一种极为成熟的而又具极高品味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境界。体现在他的美学批评中,则以清、奇、和、雅、妙、趣、格、韵等为其主要美学范畴,对宋元美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8.
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巳节产生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活动起源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巫术思维,其内涵是古代民众对于延续后代和避免灾祸的渴望和对于人性自由的美的追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具有契合点,即人这一民俗主体对精神自由的生命审美追求.通过对二者的交叉研究,可以从更深层的视野对民俗活动和审美活动进行考察,从而为民俗美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希腊美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希腊美学是宇宙美学,过渡期美学是人本主义美学,鼎盛期美学则是宇宙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刘希 《山西老年》2013,(6):47-47
简洁是一切美的灵魂,犹如夏日的青莲,花开几瓣,或粉或白,却妍恣脱俗,雅致天然。简洁的友情如诗。三五知己,志趣相合,或临溪而作赋,或登高而望远,或泼墨以寄兴,或抚弦以抒怀;饱含一段为友的山情水韵的美曼,不失一片为谊的畅心快意的舒展。吟咏唱和,相激相励;有朋若此,岂不快哉!简洁的爱情如歌。两心相印,两意相和;月下惜惜怜怜,花前卿卿我我;莫问前生姻缘,休管来世因果,你爱我爱,便是今生福祚;浪漫天地间,激情燃心窝。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美学提倡用科学的方式来欣赏自然,承认和赞赏自然多样的言说方式,而不仅把自然当做娱乐的视觉资源。自然的每一部分因其言说能力而具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在对自然的欣赏中,既要注重科学的解释,也要注重自然物感性的方面。人类难以放弃彻底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来欣赏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虽然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有它应有的位置,但是必须由人类来决定它们是否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而对于这些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疼痛、苦难和困难的道德考虑否定了自然灾害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自然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都具有审美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涵发展是教育走出外在目的困局的必然选择,对教育的本质回归有着特殊的价值。当前众多学校所践行的内涵发展存在形式化、模式化、单一化的问题,甚至将其作为"面子"的政绩工程,对教育内涵的定位存在偏差。基于对江苏省30所个案学校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提炼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内涵发展的理念要求教育回归其本质;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生命价值的展现;教育内涵发展不可忽视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教育内涵发展需要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在于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本生态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作用。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非常重要。人本生态美学坚持以人为本,必然十分重视实践范畴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必须重新认识实践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生态调节的原初本性,并进而从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层本质,以对流行的“实践关学”的基本学理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具有把生态系统思维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思维有机融合的特殊优势。从节律感应出发,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一点三维”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气具备三个基本的内涵:生成、生命、生态。气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本原、生命精神、生态内涵影响了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生成及其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节律感应: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本生态观审视审美活动,节律感应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并且依此建立起人本生态美学的"一点三维"的学理框架.在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节律及其感应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特性所在.在自然-社会-文化-人性生态的大系统中,由于节律感应的存在及其生态功能,才实现了审美的感应之网与象征之网的生态性共生,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系统关联的审美性中介,以及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在节律形式上的生命化融合.可以说,节律感应说揭开了美学史上各种关于审美特性的重要观念的通释性谜底.  相似文献   

17.
“性别”是一个逐渐被认可的研究视角,泰勒斯及其哲学则是一段需要重新解读的历史。从性别角度分析“水是原则”命题我们可以看到,理性力量和生命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是哲学构成的特征。所以,生命本能和生存意志是哲学史研究中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简约生活"成为值得倡导的生活方式,是生态美学走向生活的标志.从时代观、自然观、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生活观、文化观与美学观等7个方面阐释了"简约生活"提出的历史、现实与理论根据,特别阐释了其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紧密联系."简约生活"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时代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生活观、文化观与审美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