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主体论的论争中,对创作的主体意识的确认和尊重,似已无歧见。毋庸讳言,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学实践中的主体性失落的反拨。其意义不可低估。 但是,在寻根溯源时,一些论者把主体论和反映论对立起来,把作家主体意识的失落现象归咎于反映论,说:“反映论只解决人的认识,不能解决人的价值和感情意志的动向”;或者干脆说:“长期以来人们以‘文艺反映生活’的貌似雄辩实则肤浅的片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一再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文艺理论界,有人认为“对反映论的偏狭的认识使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和没有很好地说明艺术反映的主体能动性,剩下的只是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并不准确的命题”;“总之,反映论不能说明文艺的个性本质”①更有人指责“我国建国几十年来的文艺理论对作家的研究可以说建树甚微.占主导地位的反映论文艺学是对作家研究最为轻视的理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轻视是以突出强调作家的作用的形式表现  相似文献   

3.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一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决定着作家创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关于主体论的争论已旷日持久,但作者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文艺活动中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此作为创作活动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以及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一、主体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摹写、“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主体在反映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反映的过程,其反映的结果,也不是“镜像式”的纯客观的映象,而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渗透了主观的因素.两种反映论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认  相似文献   

5.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坚持的艺术反映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承认现实世界的客观第一性,又尊重主体的能动的积极作用。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ABC,对于我国理论工作者应当是烂熟于心,无庸置疑的。可是,近年来,有些人却打着突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大加挞伐,把明明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反映论,歪曲为庸俗社会学。他们所攻击的不仅仅是艺术反映论,而是把矛头指向了辩证唯物主义本身。一些人提倡的主体性文学理论的根本错误也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诗学消解了近代以来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观念,重构了作家主体的新形象.它认为作家主体不是一个先于文学活动的、本原性的、既成的主体事实,而是通过文艺活动的文化赋予和自我塑型,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展开.作家在文学活动中是赋有各自历史性的阐释主体和商讨主体,而不是纯粹的反映者或创造者.作家对权力话语的颠覆和权力话语对这种颠覆的包容同时并存于作家的主体性中.  相似文献   

8.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位置上”。“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世界上无客体”等等。重视文艺家的主体性是应该的。但是,把主体性强调过了头,以为文艺创作只是创作主体的事,与客体的现实生活无关,也无需反映活动,这样割裂社会生活与创作心理的联系,否定反映活动在文  相似文献   

9.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虽观点繁多,但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力求对这一传统观点作更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二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去回答文学的本质;三是将反映论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从两者的统一中回答文学的本质;四是运用文学本体论观点,从文学作品自身的构成因素去考察文学的本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时代、艺术与自我,即艺术创作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关系问题,是每个艺术家必然遇到的,也是历来文艺理论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革命导师列宁在马恩创建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映论原理,并将它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实际,透彻地、辩证地论述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同现实的关系,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提出了艺术反映变革时代,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文学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根本漠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吹文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企图根本改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文艺观念,诱导社会主义文艺向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蜕化和堕落,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立在艺术反映论坚实基石之上。艺术反映论来自哲学反映论,但不能把哲学反映论等同于艺术反映论或用哲学反映论去取代艺术反映论。本文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论述了艺术反映三个阶段各具的特点、功能、机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有针对地驳斥一些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对艺术反映的全过程作了较为扼要深入的勾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立在艺术反映论坚实基石之上。艺术反映论来自哲学反映论,但不能把哲学反映论等同于艺术反映论或用哲学反映论去取代艺术反映论。本文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论述了艺术反映三个阶段各具的特点、功能、机制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有针对地驳斥一些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对艺术反映的全过程作了较为扼要深入的勾画。  相似文献   

15.
论李贺诗的主体精神王佃启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作家的主体性和作品的主体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品的主体精神,是作家主体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投射;而作家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作家在创作中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性。或许是由于某种社会或政治的条框束缚太...  相似文献   

16.
基于艺术生产即对劳动对象化的主体性阐释,面对当代哲学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和现实中“间性”艺术生产的理论诉求的双重挑战,文章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劳动对象化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有其一致之思。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对象化,是主体与对象统一于实践的“交互对象化”,是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只讲单一向度对象化的超越,内在地包容了交互主体性的思想资源,同主体间性哲学一样,充溢着思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主体性理论的原则,艺术主体性的精义在于主体的能动性与独创性是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主体的活动,其实就是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既不能离开认识(反映)论去虚构艺术的“本体”、研究艺术的“本体”;也不能无视艺术本体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必须重视对艺术主体的主观因素(感觉、观念,思维方式)和客观因素(肉体、自然力、社会本质)的有机融合及其独特的创造机制的研究,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20.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