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实践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深刻与睿智 ,但也不难看出以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归结为生产实践 ,而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内容 ,没有说明马克思实践观同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观 ,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只有以整个西方哲学为背景,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出发,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本真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看来,由于人的具体的感性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因而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而由于其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展开的历史性的活动,因而亦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规律性的活动.逐步地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是社会主体的人的自由价值得以不断地展现与升华的根本,而当这种升华达到一定程度即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时,人类也便进入了真正的自我发展的“自由王国”,而和谐将是其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试图在实践之外把握空间的方式必定是形而上学的,不论它是经验、先验还是冠以唯物主义之名,其深刻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没有逃出"静观"。马克思经由感性物质实践实现的哲学革命必然也是空间观的革命,在此意义上,可称其为实践空间观。这种空间观蕴含着自然与社会、社会与空间、时间与空间以及空间的绝对性、相对性和关系性的多重辩证统一。它主张在强调空间的社会性同时不应抛弃空间的自然性这一唯物主义前提,或者因突出空间的塑形作用而将其凌驾于社会之上,也不应脱离实践方式及其情境分开讨论时间和空间,亦不能无视实践的变动把空间的绝对性、相对性和关系性的任何一者无条件地优先化。马克思实践空间观是我们今天把握当代知识之空间转向的一把钥匙,亦是狙击空间的去自然化和去绝对化解读以及空间独断论企图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实践表明了人是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否定的存在者.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可能性的无限展开.以往一切社会由于只是实现了人的某种可能性,人便成为了"某种人"而不是"人本身".由实践观所形成的正义社会是"无元价值"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每个人的自由不是自由主义式的"相互并列"而是"互为前提".自由就是"无元价值"的平等,平等就是"无元价值"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3,23(4):66-73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它不是认识论和狭义历史观的,而是本体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其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观的(1)由“物质”到“实践”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2)对“抽象的个人”进行批判回到历史本身;(3)以实践为基础扬弃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二律背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4)由“说”回到“做”哲学观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人学视域中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多元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红 《学术界》2002,(1):213-218
在当前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理论研究中 ,学术界从人学视域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提出了实践人学观、生存实践观、人类学实践观和交往实践观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试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王珂 《云梦学刊》2011,32(3):88-90
事故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学界对事故犯罪的研究有所缺失。笔者认为,事故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主体违反注意义务,产生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权利的严重结果,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以事故犯罪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事故犯罪的主体则是指实施事故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露 《云梦学刊》2010,31(3):152-155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钟华  范虹 《云梦学刊》2012,33(4):125-127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健全.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嘉瑗 《云梦学刊》2005,26(1):124-126
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新旧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不仅修改了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取消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弥补了一些忽略的问题,而且在分值的细化、时间的处理及部分内容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吴波 《云梦学刊》2009,30(1):133-135
经历了实业教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目睹了教育救国与农村贫困的现实反差,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洗礼,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在乡村改进实践中,黄炎培始终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富、政、教合一”的整体发展观,采取“划区施教育”的农村教育发展方式,强调农村教育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农民心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要立足农村,注重调查研究和实验,要将教育放在发展农村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熊江梅 《云梦学刊》2010,31(2):94-98
魏晋六朝对“文体”概念持自觉的语言阐释维度,这种阐释理路虽不免推促文论的形式主义化倾向,但此种立足于语言形式的思考路向,可谓不缺位不越位的本位性文学研究,对于推进文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钟华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8,29(3):118-120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现念,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光明 《云梦学刊》2010,31(3):70-74
以议会、竞选为主要方式的西方党际监督是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体制内竞争性监督。民主监督是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体制外合作性党际监督,加强民主监督要吸收国外党际监督的经验,积极探索法制化途径,加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参政党建设,提升监督层次,实现民主监督与其它监督形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11,32(3):94-97
陶望龄与公安三袁过从甚密,在文学主张上桴鼓相应,是公安派的得力干将。他反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主张及摹拟剽窃文风,提倡缘性而抒文,诗文须"自胸膈中陶写出",陈言务去;并提出了以自然性情为前提的文学"偏至"说,其文学观念成为公安派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实践上,陶望龄遵循"独抒性灵"、求新求异的属文宗旨,其园林、尺牍小品及山水游记,信手填写,自然新奇而又情理兼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