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淑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3):85-88
在汉英翻译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充分理解原文,这是做好汉英翻译的第一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注意汉英句子结构的不同;注意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正确选词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张焰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79-80
翻译实践、微观技巧和翻译理论的关系是互动的。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基础和归宿,微观技巧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纽带,翻译理论决定翻译策略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移就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修辞的手段 ,它的主要功用在于形象生动 ,融情于景 ,融景于情 ,表达细腻新颖 ,并且能平衡句子 ,使语言简洁。移就包括通感、移情、转类三大类。移就的翻译可主要采用直译、释义、拆句及回归原位等技巧 ,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等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翻译实践中较为棘手的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 ,以及实用翻译中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料的英译进行分析 ,探讨了影响翻译的斡旋过程的各种可能因素 ,进而理性地选择适当的翻译手法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双语符号的转换过程中 ,对源语结构作些调整或增减词语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实例说明汉英翻译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6.
胡爱国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3,5(3):100-102
本文围绕综合语与分析语、形合与意合、主语显型与主题显型对英汉语主要差异作一简述。结合短文的翻译 ,我们可以认识到英汉对比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翻译要达到“动态对等” ,译者必然对英汉语的差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8.
9.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风俗、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等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差异,使得翻译的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在《巴别塔》一文中,以"Babel"一词的多义性来解构翻译的传统观念,并阐述到"上帝既开始解构通天塔,也开始解构天下会公用的语言;宗谱系统驱散与四方;截断了它的世系;一旬间把翻译这项工作强加与人类,又禁止人类翻译",指出了"不可译"又"必须译"。 相似文献
10.
浅议汉英颜色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 ,人们对它的感知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 ,人们对颜色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根据相当数量的译例 ,归纳分析了汉英颜色词的异同 ,阐述了在三种不同情况下汉英颜色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典籍英译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表明,典籍英译的标准其实是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英译典籍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 相似文献
12.
魏天婵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124-125
探讨了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话语,认为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有利于我国赢得平等的权力话语。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料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旅游资料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跨文化旅游资料翻译方法及策略地探讨,提出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过程中必须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从而对旅游资料进行有效翻译,更好地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原文多为胡本;译场的基本结构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5.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维崧号称清词巨擘。他以极具个性化的创作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人对他的词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受苏辛豪放风格的影响这一方面,而对他为革新词体形式所作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得与失注意得不够,因而就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同时对他的批评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具体地说来,陈维崧革新词体形式的主要方法是以文为词,他的以文为词又集中体现为以问答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对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的恢复等四个方面。迦陵的以文为词为克服传统词体语言老化做出了贡献,为清词的中兴注入了活力。其不足是容易流于松散粗豪、一发无余。 相似文献
16.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