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越来越激烈,本文利用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人才新政对房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能够带动城市房价上涨和经济增长;在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房价存在中介效应,人才新政能间接通过影响房价上涨,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房价波动具有负向调节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当房价较低时,会增强人才新政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作用,当房价较高时,会减弱这种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本文认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权衡多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新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完善人才制度,有效配置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2.
房价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房地产税收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2015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正向纳入回归模型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从公共产品资本化理论出发讨论财政收支与房价的关系。结果显示:房价与人均工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呈正相关关系;房价与年末总人口、年生产总值关联性较弱;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具有明显线性关系;房价与财政支出呈负相关关系,与传统资本化理论不一致,合理解释是城市区位差异以及财政支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结构失衡,以及"租税替代"原理造成的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欠发达。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我萌生了买房的念头。此时,太多房子涨价的故事早已展开,"8年前,三环房价4000元/平米;5年前,三环房价6000;2年前,三环房价8000;而今年,四环房价9000,五环房价8000"。  相似文献   

4.
辛木 《21世纪》2013,(10):43-43
房价、养老等都是当今社会敏感的热点问题。近来,少数经济学者不时就这些问题发出雷人之语:"北京房价要涨到80万元/平方米"、"房价涨到顶就没人投机了";"延迟发养老金,其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点编织"……某些专家学者为何好发雷人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且可惧,房地产调控有效用却没效果,寻思调控政策的"七寸"迫在眉睫.房价不稳定,吃亏还是老百姓,抑制反弹是调控关键.房地产投机性需求是治理反弹的关键.房价上涨受益者主要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房价上涨受益者有着潜在的投机行为,这部分群体应当发扬"舍得"精神.重庆市房地产调控的"舍得"措施主要表现在:明确调控目标,实行长效机制;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量化管理;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大舍"回报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得".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土地财政"动机明确。政府垄断供地长久有之,可地价和房价飙涨却是近10年的事情。"招拍挂"只是发现了土地的真实价值和改变了土地利益的分配结构而已,本身并不抬高土地价值。"土地财政"过程合法、方式公正,"土地财政"收入的多少与增长速度更不构成房价上涨推动因素。"土地财政"与城市高房价无关。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与几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主题是房价,其中涉及了与房价相关的许多问题以下是这次聊天的主要内容"友"代表朋友,"易"代表本人。聊天是从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房价是否会跌这个话题开始的。友:现在大家都很关心房价会不会大跌。易:不会大跌。短期会出现小幅下跌,但意义不大,比如跌3%-5%,过段时间,比如两三个月后又上来了。这样的下跌对于目前的高房价而言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两种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的差异,评介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认为中国实际上选择了"排斥竞争,维持垄断"的管理模式,这有可能导致滥用垄断地位的问题.因此.应结合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自身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有限竞争,合理垄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南宁市2000-2009年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对房价与地价之间的长短期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短期内,房价的变动对地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地价变动则会较为显著地影响房价的变动;从长期看,房价的变动最终将决定地价的变动方向。所以解决房价过高和地价偏离市场价值的问题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制定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促进地价和房价平稳运行;利用土地出让金收益,支持保障房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六条"中提出旨在缓解住宅供给结构矛盾、解决中低收入住房问题的"两竞两限"中国限价房,标志着政府开始对住宅市场微观层面的供给进行直接经济规制,以打破开发商对市场供给垄断而导致的供给结构失衡、房价畸高的困局。然而,限价房"两竞"中房与地竞价的反向政府经济规制,以及质量、价格、面积等经济规制的多维竞争目标维度,导致"两竞"结合体的复杂性。为此,有必要分析特许开发权竞价机理,提出基于特许开发权的两段式竞价限价房"两价"等多维组合经济规制模式及其运作程式;分析各竞争维度的政府经济规制及其优劣势,提出限价房经济规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中垄断协议的概念存在以下逻辑问题,缺少"邻近的属概念"、概念的划分标准不统一、外延列举未穷尽。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所处的位置表明,这个概念只是横向垄断协议的概念,而不是垄断协议的概念。需要完善上述三项内容并适度调整这个概念的位置才能合理发挥其解释、说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上海房地产业过去多年积累的问题正在陆续浮出水面上海房价的涨跌总是能牵动不少人的目光。一则"上海房价近6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消息自今年4月以来引起格外关注。这则消息源自于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参与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评价和预警体系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报告由建设部立项、历时4年多完成。报告显示,经过两年宏观调控,上海房价上涨幅度逐步回落,2006年下跌幅度0.5%。这是上海房价自2000年以来首次下跌。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译载的三篇评述《垄断竞争理论》的文章,是美国经济学会第76届年会上为纪念美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发表30周年而提出的论文。《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在1933年出版后广泛流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认为是当代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学说"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伯仑为了粉饰垄断现象,替垄断资本辩解,捏造出一套荒谬"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不是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所谓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因素的混合。他把造成垄断的原因归之于什么"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则由于产品的"本性"和适应消费者不同需要所产生。这显然是故意混淆是非,把小企业和垄断资本等同起来,并且妄图论证:通过垄断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改进产品质量、花色、式样,而且还能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既然如此,那末垄断本身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当然这是十分荒谬和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由于什么"产品差别"。其次,所谓垄断竞争决不能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相反,事实证明,在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只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导致日益严重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遭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张伯仑自称他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是要得出垄断竞争价值论。按照他的这种价值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生产和销售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在这种价值论看来,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加强剥削,而且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没有剥削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反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三篇评述文章的作者们异口同声地为张伯仑捧场。比萧普把《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说成是"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其在微观经济领域里比较重要可以同凯恩斯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相比拟"。包莫尔大力宣扬张伯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培因则吹嘘张伯仑著作对"行业组织"这个领域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他们的立场与张伯仑一样,都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效劳的。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译载的三篇评述《垄断竞争理论》的文章,是美国经济学会第76届年会上为纪念美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发表30周年而提出的论文。《垄断竞争理论》一书在1933年出版后广泛流传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认为是当代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学说"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张伯仑为了粉饰垄断现象,替垄断资本辩解,捏造出一套荒谬"理论"。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的普遍情况既不是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而是所谓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因素的混合。他把造成垄断的原因归之于什么"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则由于产品的"本性"和适应消费者不同需要所产生。这显然是故意混淆是非,把小企业和垄断资本等同起来,并且妄图论证:通过垄断之间的竞争,不仅可以改进产品质量、花色、式样,而且还能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既然如此,那末垄断本身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当然这是十分荒谬和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垄断的产生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决不是由于什么"产品差别"。其次,所谓垄断竞争决不能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相反,事实证明,在垄断阶段,垄断与竞争交织在一起,只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种种矛盾,导致日益严重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遭到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张伯仑自称他的《垄断竞争理论》的主是要得出垄断竞争价值论。按照他的这种价值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生产和销售该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在这种价值论看来,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加强剥削,而且资本主义本来就是一种没有剥削的制度。这种"理论"的反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三篇评述文章的作者们异口同声地为张伯仑捧场。比萧普把《垄断竞争理论》一书说成是"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其在微观经济领域里比较重要可以同凯恩斯分析在宏观经济学里比较重要相比拟"。包莫尔大力宣扬张伯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贡献"。培因则吹嘘张伯仑著作对"行业组织"这个领域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可见,他们的立场与张伯仑一样,都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效劳的。  相似文献   

15.
行政垄断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存在的垄断现象,主要是行政垄断。从实践中看,行政垄断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文章从基本概念出发,对行政垄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政府在出台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如何"管"、"压"这种过旺的住房需求,还应该考虑对住房刚性需求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疏导和释放.从引起房价高企的住房刚性需求的成因分析入手,提出了调整和转化住房刚性需求、稳定房价的有效方法,对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持续升温的现状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启示.首先,介绍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的概况<谢尔曼法>的通过,垄断是严重犯罪原则的确定,美国反垄断专门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从八十年代开始的美国反垄断立法思想的转变.次之,论述了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的垄断行为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非常严重,制定反垄断法已迫在眉睫.最后,论述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给我国反垄断立法带来的三点启示,呼吁在我国尽快出台反垄断法,让垄断这头"经济怪兽"在法律面前"俯首贴耳".  相似文献   

18.
"打破银行垄断"旨在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银行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银行业利用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借助范围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反垄断法》不反对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结构,但禁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垄断行为。因此,"打破银行垄断"是清除银行业的垄断行为,而不是纯粹的垄断结构。针对社会公众对收费的项目、标准、服务的质量存在质疑和不满,建立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金融服务价格与质量相匹配的价格体系,是"打破银行垄断"的当前目标。  相似文献   

19.
孙冰 《今日南国》2008,(11):52-54
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波动,市场发展的重要节点似乎正在形成,关于"拐点是否出现"、 "房价和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等问题的热议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由权力资本、城乡分割、地方垄断、行业垄断以及"灰色收入"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是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应改革税收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能力;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尽快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