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3年,中国外交揭开新篇章。新一届领导集体密集出访,经营外交大棋局。 中俄联手,制衡美国重返亚太:海陆并行,梳理周边关系新局:与美对话,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联络欧洲,搭建中欧合作桥;协调小国关系,增进政治经济影响;倡导中国梦,贡献全球治理新思维;建立国安会,强化外交整体决策力。布局谋篇高开高走,有声有色,充分展示了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自信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中国力量的发展,打造中国的大国外交格局已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当务之急。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上充分展示出主动性、进取性和创造性,这尤其体现在我对主要大国的外交和周边外交的实践中。在对主要大国的外交布局中,中国新领导层着力提升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首站选定俄罗斯。一年来,中俄领导人保持着良好与密切的互动,两国在各个层次举行着富有成效的磋商,双方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新领导层也在积极推动  相似文献   

3.
饿罗斯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通常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较为笼统;中国与饿罗斯定位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通常把这作为中俄关系惟一的模式;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通常对其变化注意较少。就俄罗斯在中国的外交地位说,外部世界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有五个基本参照:周边关系;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外交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外交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奋力前行,在坚持外交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少新的外交理念和举措。这些新理念、新举措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新气象,同时折射出中国外交在2014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内的走势。中国梦将在中国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成为响彻神州大地的一个强音。同时,它也成为中国与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中国对中东的经济外交彰显出积极有为的一面,中国希望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经济外交新模式,其特征表现为借助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丰富经验,结合中东国家丰富的能源和外汇储备,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融资平台,实现中国与中东的共同繁荣。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的中东经济外交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中国与中东地区霸主美国的关系;二是中国与中东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三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西方"他者文化"的想象体而存在,中国外交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威胁论""强势崛起论"成为目前中国外交形象的主要标签。如何塑造大国外交形象,让他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如何进行中国外交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影视作品在此方面担任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输的职责。纪录片《大国外交》是一部典型的政教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战略部署,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大国外交形象。本文以纪录片《大国外交》为文本,深入探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中国外交形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的政教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说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构成了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核心,他从制度属性、外交传统、外交理念、外交政策等方面强调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合作共赢,坚持正确义利观,坚  相似文献   

9.
一个崛起的大国、面向未来的强国不能一直围绕大国旋转。否则,中国总体外交只能穷于应付、疲于奔命,难见特色,没有气色。习近平主席2013年主持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从战略高度强调周边外交的重要意义,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也为2014年周边外交排序置于首位做出战略定位。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最具战略意义的成就是,它为塑造周边地区秩序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不少国内民众抱怨中国外交太软,尤其是对周边;而国际上,则有人抱怨中国外交太强,也是针对周边。一软一强形成鲜明对照。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主动谋划,努力进取,正在并将继续对亚洲及亚太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从中国经营周边外交的七件大事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自萨勒曼执政以来,沙特外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外交重心从地区转向地区与全球并重。在外交的总体布局上,沙特在大力拓展周边外交空间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国际体系中"关键少数"国家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沙特在地区层面构建"准联盟"以遏制伊朗,在全球层面开展大国平衡外交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加强自身新兴中等强国的角色塑造。在外交手段的运用上,沙特通过"欧佩克+"机制与非欧佩克产油大国深化合作、寻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以及开拓可再生能源合作等手段开展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突破口,推进新经济外交;以宗教对话为抓手,不断拓展宗教外交的层次与领域。沙特外交转型本质上服务于国内改革议程和王权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着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五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为当下宏大澎湃的中国叙事,是对世界的激励.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21世纪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大国,尽管国际定位、战略文化和民族传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质,但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在全球新公共外交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因而,洞察新公共外交的发展态势,把握其践行宗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设计公共外交的发展路线图成为发展我国公共外交的首要考量。  相似文献   

15.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普京时代世界形势总体对俄罗斯有利,俄经济发展迅速,国力稳步上升,外交日趋活跃和强硬。在此大背景下,俄中东政策随之调整,更具主动性和独立性。俄在中东问题上发挥积极和独特的作用,提升了俄在该地区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俄在该地区调动与美国等大国关系的外交资源。后普京时代,俄将继续其意在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与之相适应的是,俄将继续在中东奉行自主独立、与欧美保持一定距离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在与美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格局的基础上,俄将与其他大国一起共同参与中东事务,逐步形成多极合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美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但双方的安全竞争具有低烈度性,处于可控范围内;在中东地区,中美战略利益存在结构上的互补性,双方在防扩散、反恐、反海盗、维护自由通航、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维护海湾等中东国家的局势稳定等方面,尽管存在分歧,但拥有共同利益和认知。中东既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战略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的支点和平台。未来中美在中东的战略协作将继续在结构性互补的框架下展开。双方需要以开展中东热点外交为抓手,拓展中美在中东战略利益的兼容性,使全球视野下的中美战略合作拥有更加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普京时代世界形势总体对俄罗斯有利,俄经济发展迅速,国力稳步上升,外交日趋活跃和强硬.在此大背景下,俄中东政策随之调整,更具主动性和独立性.俄在中东问题上发挥积极和独特的作用,提升了俄在该地区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俄在该地区调动与美国等大国关系的外交资源.后普京时代,俄将继续其意在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与之相适应的是,俄将继续在中东奉行自主独立、与欧美保持一定距离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在与美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格局的基础上,俄将与其他大国一起共同参与中东事务,逐步形成多极合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涉及到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等五大要素;其内容包含和平与发展、结伴不结盟、正确义利观、中阿命运共同体、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等五大内涵。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在中东开展了成功的全方位平衡外交,在中东的贸易、投资和援助大幅增加且结构更趋平衡合理,中阿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也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发挥了独特的第三方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抗疫合作是构建中国与中东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中国中东抗疫合作通过高层引领、物资援助及成果共享等形式展开,具有顶层设计、生命至上、参与行为体多元化及坚持多边主义等特征,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实践既有中国展现大国责任和维护中国在中东利益的需求,也受到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治理的驱动。它不仅契合中东国家希望中国参与在该地区治理的诉求,也可以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进而筑牢与中东国家伙伴关系网络,并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中东抗疫合作受到中美战略竞争、抗疫合作政治化以及美国主导的“疫苗联盟”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但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实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