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一九五七年以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愈讲愈少,对教育与经济基础、以及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的关系愈讲愈多。这种情况是同我们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左的错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为害的十年中,他们别有用心地只讲教育为政  相似文献   

2.
教育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教育生产力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上形成和催生出新的生产力要素,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生产力的作用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以及教育生产力和个体成长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理论揭示了思想道德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不仅有理论根据 ,而且国内外企业效益状况表明 ,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已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学者重视企业职工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团队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也足以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在高科技时代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里的“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生产力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塑造新型劳动者;第二,以管理为中介,进入生产过程,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第三,通过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将社会科学运用于制定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5.
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管理是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 ,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生存 ,必须重视管理的重要生产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勿庸置疑的科学论断,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还应看到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及自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社会的进步决不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而是文化发展的结果;社会科学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对社会的生存、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是片面的决定论,也不是"生产力万能"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它对社会发展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推进性作用.只有既了解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又了解生产力的局限性和一定意义上的"非决定性",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社会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是一个被科学技术革命所驱动的、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科技工作者为攀登科学高峰而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建立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公众的科学素质。这两个方面都依赖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方式。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深入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是在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为适应科学发展和…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对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劳动者一旦吸收和掌握了文化科学技术,其本身的素质便会发生飞跃;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科技成果一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便使生产力结构趋于知识化;现代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中,凝结着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高素质的劳动者总是不断发现、改造和扩大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对劳动者素质又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史与生产的发展史证明:教育与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活动中产生教育,教育又为生产创造条件,它们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与人类的起源同步,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随。生产活动及其经验的积累与传递离不开教育这一手段途径,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生产创造的物质基础与提供的内容,而且,如果从跨越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来考察,生产与教育在其总体发展水平上还是一致或平衡的,现代的大工业生产不可能是手工生产时代的教育;同时,在发展的动因上,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但是,生产与教育的联系和关系,并不总是紧扣、协调或同步发展的,实际有一个结合——分离——更高级结合的不规则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而物质财富相对不足的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1.
一定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不是一类型的生产力,而是多层次多类型生产力体系,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既不是人们常说的是生产力落后,也不是单一的机器大工业,而是包括发达的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在内的多层次生产力。因而,在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滑有发生更大突破而入更高类型的生产力以前,私营经济是不可能灭亡的。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里,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性质”的适合,对“发展阶段”或水平的适合,对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适合等。这些都只是大体上揭示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的历史状况。进一步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什么才叫适合,什么才叫不适合,找出它们的确切的社会标志,建立正确地表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适合的完整理论,应是我们今天还需努力的事。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非常重要,在实践上意义也是很重大的。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或不适合的情况都是十分复杂的。例如: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现象,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活动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邓小平同志认识到了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教育是一个战略性问题。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以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表了《关于科学…  相似文献   

14.
对新大学生入校后军训,已逐渐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制度,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各校有异,并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展。军训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重视。最有效的莫过于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军训的大学生无论在思想品德、精神面貌、遵守纪律、清洁卫生、内务整理、学习风气、集体观念等都与未军训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笔者结合本院军训学生的实际考察,认为军训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校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之一。和谐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人,使其在心理、生理、文化等方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在促使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标准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论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只有完整地系统地把握生产力理论,才能准确地掌握生产力标准,更好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加速我国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一、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内容生产力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现有哲学教科书对生产力的论述过于简单化,也不够准确。本论纲在论述生产力理论时,力求比较全而地挖掘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并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和实践经验,加以发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谈教育对扩展人的价值的作用.这个问题已引起教育界极大的关注.一、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价值从哲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体、群体和人类的价值的总称.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客体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因为人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在活动中他是主体,在存在中他是客体.人的价值从他作为客体满足人(个体、群体、社会)的需要的角度看,就是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即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与社会(包括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即取决于他的贡献.人的贡献和成就是人的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人的价值的内在根据.贡献和成就最终应表现于新人的塑造,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从人是手段的角度看,人的价值决定于他所创造的价值.从人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它与人在生产力中起决定因素这一论断的关系.一、生产力是由那些因素所决定的?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由那些因素所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基于此,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括.但是,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社会实践的器官",使精神变物质.科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革新与革命,扩大资源(包括能源)利用的范围,创造效率更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从文化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和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