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於可训 《江汉论坛》2003,(12):58-6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创作与理论同步发展。一些在散文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提出各自的散文理论主张,是构成这种“同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坛巨星丁玲,其优秀散文家地位早巳确认,对其散文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对她在进行散文艺术创作的同时发表的大量理论见解,学术界却是重视不够的。鉴于此,本文试联系中国现当代散文名家的理论观点,对丁玲散文理论主张的独特性及其价值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丁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自一九二七年步入文坛,迄今已创作了四十多个短篇小说、三个中篇小说和三个长篇小说。她的全部小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大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于艺术独创性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她的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而与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她又擅长对人物内心世界作细腻深入的剖析,形成了她心理写实小说的独特样式。近年来,一些研究丁玲作品的文章,都对这方面有所称道。但是丁玲小说为什么特别注重心理描写,她在心理描写上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等等,却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拟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和同志们。一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是丁玲小说贯串始终的突出追求。任何一个小说作家,如果不想生产平庸  相似文献   

5.
宋剑华 《齐鲁学刊》2024,(1):139-150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6.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的行列里,丁玲是站在浪头上的弄潮儿。她像一株饱经风霜的松树,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她给人力量,催人自新,使人奋发。研究这位贯串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长河中的女作家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这样评论:丁玲所走过的曲折的创作道路是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的缩影。这是颇有见地的。而探讨丁玲早期创作的特色应该是研究整个丁玲创作的起点,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对于社会主义文艺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艾雯是一位活跃在50年代台湾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艾雯善于汲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养分,这就使她的散文兼备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味美,小说的故事趣味美,蒙太奇技法的洗炼、含蓄美以及音乐般的语言节奏美。由此,艾雯的散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艾雯是一位活跃在50年代台湾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艾雯善于汲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养分,这就使她的散文兼备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味美,小说的故事趣味美,蒙太奇技法的洗炼、含蓄美以及音乐般的语言节奏美.由此,艾雯的散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杨彬  艾乐 《江汉论坛》2024,(2):78-82
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入祖国、融入时代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丁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将近60年的创作生涯,展现了新文学发展的轨迹。丁玲和其他无产阶级作家一样,有她逐步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丁玲从小生活在比较进步的环境里,父亲早逝,但她的母亲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作为一个名门的年轻寡妇能够毅然冲破封建樊篱,入学读书,走向社会,振奋女子志气,要求男女平等,与进步女性向警予等人的交往,更增加了自身的勇气和力量,逐渐接受了解放工农、唯物史观等新理论。后来丁玲回忆说:“原来我母亲的许多行动就是以她(向警予)为  相似文献   

13.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作家真诚与散文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散文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解读他丰富驳杂的小说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16.
陈衡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往往能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超越性别的界限,以非女性化的写作姿态,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因此,她的散文视野宏阔,涉猎广博,形成了广博大气、深邃超拔、严谨明晰、活泼幽默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端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整整三十年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它以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发挥了战斗的职能,这在散文创作的领域中也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活跃在二、三十年代 ,曾与冰心、丁玲齐名 ,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她的研究成果不断。本文试从影响研究的角度 ,论证契诃夫对她成名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 5年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年。 1月 10日《现代评论》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后》 ;周作人与鲁迅分别在《京报副刊》和《语丝》上著文评论此文 ;著名喜剧作家丁西林将《酒后》改编为同名独幕剧。① 一时间模仿者甚众 ,以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酒后派”。② 良好的开端催发了凌叔华旺盛的创作热情 ,仅此一年她就…  相似文献   

19.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知名女作家陈华淑以创作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表现生活感受的叙事性散文,一类是记录游踪的记游性散文。这两类散文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常为许多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所青睐。可是在强手如林的文坛,陈女士的散文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激赏与赞许。新加坡作家尤今曾在《下笔慎重的陈华淑》一文中描述了她读陈女士散文的感受:“每每读完全一篇,我便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另一篇的出现。”这说明陈女士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散文是一种长于抒写性质的文体,所录人文者,乃是作者的真性情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