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打",是人物动作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法.<红楼梦>的作者也极其重视并善于妙笔刻画众多人物的"打",使之体现出人物性格个性化、环境条件典型化、情节发展必然化、艺术效应综合化、表现手法多样化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起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考察繁本小说《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迁移情况。从本事缘起的角度看,《西游记》的写定者对于《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体现出宗教情感思维依然是小说创作的内在依据;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小说中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以及宗教描写向现实人生的转移,隐现了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进路。  相似文献   

6.
《采薇》一诗不仅以句取胜,尤其以篇取胜。全诗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比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整体上呈现了军人异于常人的战争观念,刻画了戍卒们苦不堪言、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诗歌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讽刺大师,散文诗《野草》中的讽刺艺术由于其真实的讽刺生命,经过"特别一提"的讽刺手法,表现出"旨微而语婉"的讽刺美。《野草》的讽刺渊源起于鲁迅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旨,以及批判对象的滑稽荒诞,是鲁迅外冷内热的人格投影。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最忌陈腐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全新感受 ,要求新求异 ,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手法达到其目的。文章以《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为例 ,阐释了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10.
《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写与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 ,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体现着哈代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文章从哈代创作的绘画艺术入手 ,将《德伯家的苔丝》的细节描述中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析 ,阐述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的第二节“美术之类别”是 2 0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形态学研究中少见的重要文献。鲁迅论述了西方艺术形态学研究的五种观点。我们在细读鲁迅本文的基础上 ,对这五种观点重新作出评价 ,会有利于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代表。从形成方式、基本观点、理论形式上,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建构特点和历史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的理解和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对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术有着特别的留意和浓厚的兴趣,但学术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引起足够充分的注意.鲁迅在创作他的极富表现主义个性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之前,读过表现主义美术书籍并受其影响.鲁迅对表现主义美术的详细了解和接受,主要来源于他翻译的5部日本译文.在日常生活中,鲁迅对表现主义美术极其欣赏,但鲁迅喜欢表现主义美术有其选择性,鲁迅欣赏写实主义并未构成对表现主义美术的否定和消解.  相似文献   

14.
图像与文本的互释——封面艺术与鲁迅的前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中的图像因素主要是封面和插图,与文字文本关系密切,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鲁迅看来,书籍中的插图、封面有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文字构成相互阐释、相互补充的关系。鲁迅一生都对自己著作或译作的封面、插图精益求精。1920年代出版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其封面作为鲁迅精心制作或选择的图像文本,表现了其前期创作的内在精神联系。从《呐喊》、《彷徨》封面的红色底色,到《野草》、《朝花夕拾》封面的灰蓝色、明黄色底色,暗示了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所经历的精神裂变过程:由红色的激情裂变为蓝色的忧郁和黄色的温情,其情感轨迹明晰可辨。  相似文献   

15.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的基础性价值,论析日、韩、中3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提出并阐释了建构“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契诃夫都是描写小人物的高手,他们都善用客观冷静的白描手法去挖掘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显示出较强的思想深度。鲁迅在借鉴契诃夫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自我反思和国民性挖掘上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7.
崇尚武力与崇尚道义是《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两大聚焦点。前者表现为小说作者将武艺高强作为判断英雄的价值标准,以敌人的被杀反衬英雄本色,并将武装暴力视为消灭罪恶的有效手段;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推崇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以及直面死亡的无畏心态。小说尚力与尚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于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救世英雄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异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经典性,人格具有楷范性。新时期对鲁迅的挑战,主要是消解和颠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毛泽东1957年推断鲁迅的一句话、鲁迅的死因、鲁迅的绯闻、修订增删1981年版《鲁迅全集》过程中的若干争议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谈话节目的特点和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论述了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分析了目前谈话节目在主持艺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追求含蓄美的技法由浅入深有语法层次、修辞层次和宗教觉悟层次等三个层次。层次不同,手法各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三种境界。论文从手法分析入手,结合不同层次的比较,探讨古诗含蓄艺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