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满清定都北京以后,八旗军民合一的体制被打破,清政府为维护政权的稳固,分派八旗军在全国多处驻防。广州八旗在 驻防初期,有钱粮制度作保障,且旗民人口较少,因此,旗民生活较为宽裕,但随着清政府财政的枯竭,广州八旗旗民人口的增 长,广州驻防八旗旗民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虽然广州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来解决旗民的生计问题,但这些措施对于多数生 计维艰的八旗旗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终广州八旗旗民突破了八旗驻防制度的种种束缚,开始自谋生路  相似文献   

2.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八旗再考     
八旗制度是了解清朝国家结构与特点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探讨八旗的扩展和多样性,以及入关后东北地区八旗设置的背景和目的等问题,对八旗制度的整体状况和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京香山满语底层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香山公园南岭下的红旗村到玉泉山对面山下的娘娘府一带,是清朝京旗外三营中距离内城最远的一个旗兵营房,这就是为清朝立过赫赫战功的香山健锐营八旗驻地。1644年,清军携眷从龙入关,顺治进京定鼎,香山作为拱卫京师的京畿门户,也曾驻有刚从东北下来的旗兵老营房。乾隆十三年,为征讨四川金川地区图伯特族持续已久的内乱,皇帝下令从北京各旗中抽出数千精兵,在香山脚下始建云梯攻碉营,山上修筑模仿金川的碉楼数座,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八旗制度创建于满族兴起与后金建立之际 ,并同清朝相始终。它从原始狩猎组织———牛录 ,发展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俱全的八旗制度 ,后来又从多职能 ,逐步转化为单一的军事组织。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致。因此 ,它的建立、发展与衰亡的全过程 ,必然从多侧面反映出清代社会各种制度的盛衰。可见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也必然是满族史、清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两部八旗志书是研究八旗制度之基本资料。《八旗通志·初集》2 54卷 (目录 2卷 ,雍正 :《奉敕纂修八旗通志谕旨》、乾隆 :《御制八旗通志初集序》2卷 ,…  相似文献   

7.
有着近60年历史的“崇文”“宣武”即将从北京地图上彻底消失,内城四区也由此变成内城二区,旧有的城市记忆将被彻底革新。怀旧的情绪弥久不散,引发了众网友对“老北京”的捍卫、对文化古迹的追忆。毕竟,崇文、宣武所在的北京南城是北京文化肇始之地,难免会有人质疑,“宣武、崇文”名称的消失会对北京城历史文化的延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朝八旗驻防军队制度是八旗军队制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产物。荆州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湖北唯一的八旗驻防点。1911年爆发的武昌首义,将荆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严峻关头。荆州驻防八旗凭借一定的实力与鄂湘民军在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中负隅顽抗一月有余。最终,由于大势所趋,它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它的覆灭,改变了荆沙旗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从长远看有利于荆沙满族的自身发展和湖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9.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清朝定鼎中原后所实行的八旗饷制,一方面沿袭了入关前计丁授田的旧制——这标志着满族规章的遗存;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原传统制度的影响而按月季放饷——这标志着满汉规章的融合。八旗饷制是满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土著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既有驻防旗人与当地人民关系发展的因素,也有驻防制度的变迁。从制度方面来说,归旗制度的废止与死者的就地安葬、在所驻地方参加科举考试、户口与京旗脱钩及诉讼就地处理,是驻防八旗土著化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后,对八旗奉行恩养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采取了劝业归农、设厂办学、选壮为兵等诸项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旗人的生计问题,却进一步瓦解着日趋灭亡的八旗制度,对八旗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伴随清朝兴衰的“八旗生计”问题的由来及其后果,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以维护八旗旗人特权为重要特征之一的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八旗生计”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一问题的长期延续则加速了末代封建皇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4.
驻防八旗是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军事实体。特别是清王朝实行以“满城”为区域的旗汉分治政策;因而驻防八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政策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给广大旗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15.
《雪桥诗话》是杨钟羲与其表兄宗室盛昱合辑的《八旗文经》的姊妹篇,是研究清史、北京史,尤其是研究八旗人物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本文立足《雪桥诗话》文本,探析其"雅正"、"质厚"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6.
一在清王朝入关之前,尽管满清贵族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在内的八旗兵制,但其供军方式,除了1621年努尔哈赤实行的“计丁授田”政策外,并没有粮饷制度可言,所有的仅是落后的、野蛮的、原始性的掠夺,用抢掠所得以供军、赏军。所谓“贝勒将帅,率兵深入其境,凡兵士所获,不计多寡,听其自取”①。即是大概情景。这种供军方式,正体现了在奴隶制经济不发达、在国家机器尚未完备、国家经济职能尚未发挥的前提下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下,原本同是汉人出身的包衣汉姓与汉军,本来各成体系,迥然有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它们又非常接近,甚至难分彼此,以致人们产生许多误识,直至今日.它们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及其各自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八旗制度的兴衰.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末,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军事组织体制——八旗制度。作为八旗基层组织的牛录,肩负着八旗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全部任务。通过对“牛录”广泛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八旗组织性质的了解。 一 “牛录”,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时期进行集体狩猎和对外作战的需要,而形成的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努尔哈赤时,为统一女真各部及实现更远大的政治宏图,将其所统部众、战争俘虏和归附者编为牛录,并使之由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变成为纪律严明、常设的社会军事组织。迄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立首领管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建立前,满洲牛录的编设情况,这是研究满族早期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至今国内没有专门的文章涉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努尔哈齐在创业的初期,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述。正如记述清朝典制的《大清会典》含糊其词地说:“岁月久远,卷籍不存者,止书曰‘国初’”,和《满洲名臣传》记载某些人编设牛录比“国初”还早的只混书“太祖创业时”一样。因此,有人在研究八旗制度时曾说:“求八旗之真象,颇难措手”。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档案材料,对八旗建立前的满洲牛录和人口,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康熙六十年(1721)清王朝在成都设驻防八旗,从此,成都成为八旗军镇摄西南的军事重镇。迄至辛亥革命,旗营解散,成都驻防八旗已有190年的历史。有清一代,颇尚武功,驻防八旗体制及其盛衰,,颇值得治史者研究。特别是四川民族地区的军政事件,均与驻防八旗有重大的关系。惜民国以来,原八旗军民各谋出路,将军衙门的档案散失无遗,史料阙如,以致研究者寥寥。虽偶见记述,亦属片断回忆。清代成都驻防八旗制度的研究,亦感缺略。笔者不惴固陋,检阅有关片断史料,博采本市满、蒙族老人的传闻和追忆,爰成是篇,以为进一步探索者之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