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平 《阅江学刊》2010,(3):13-19
根据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关系的不同,社会分为同质性社会、异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三种类型。差异性社会理论是关于我们国家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的理论,是规范我们国家未来长治久安、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差异性社会基础上的正义是差异的正义,把握差异的正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差异是必然的,差异的来源必须合理合法,差异本身具有结构性的标准、限高,差异本身是历史的发展。贯彻差异的正义要把握两点:一要所有差异性的人群有没有或能不能建立根本的、长远的、全局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关键的问题;二要平衡各个差异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现实的建构——约翰·R.塞尔的社会事实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R .塞尔的《社会现实的建构》提出了社会事实如何建构的理论。世界本质上是物理的世界 ,社会事实不同于物理事实的本体论特征在于 ,社会事实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社会事实可以还原为物理现象 ,其中有一被称为制度事实的亚类 ,由人们将特定的“身份功能”指派在原始事实上构成 ,其逻辑结构为“X在 (背景 )C中作为Y”。建构社会事实共需要 3套背景理论。对此 ,欧美哲学家们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名家茶座     
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主要著作:《社会系统》;《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学理论论文集》;《社会系统》;《关于一般行动理论》(合著);《经济与社会》(合著);《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社会结构与人格》;《社会:比较观和进化观》;《现代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政治与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系统》;《社会演化》;《社会系统与行动理论的演变》;《行动理论与人类状况》。  相似文献   

4.
赵立玮 《社会》2015,35(6):1-30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探究,历史的、经验的和理论的研究在其中融为一体。在学科史的意义上,《结构》标志着“古典”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变。不过,帕森斯是以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方式完成这种转变的。囿于20世纪20、30年代、尤其是“新政”时期的语境,他给予处于世纪之交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理论一种全新的阐述,把它们从其生身处境的“世纪末”中剥离出来,并暗中赋予其一种积极、乐观的“美国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些理论和经验探讨中原本具有的同“世纪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时代问题的复杂关联。悖谬的是,这种“美国化”的阐述在某种意义上恰恰体现了帕森斯试图建构社会(科)学一般理论的宏图,蕴含着某种普遍历史的取向。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长期实践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国情反复再认识的成果,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认真坚持关于“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这篇书评对哈贝马斯的《伦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和克·埃德尔的《以国家为组织形式的社会的产生——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作了评论,认为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纲领不是要叙述一种包罗万象的历史,而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说明认识社会诸形态的水平,提出了关于“社会组织原则逻辑序列”的理论。他们的历史进化理论既不同于己被证实了的历史哲学,也不同于历史编纂学。  相似文献   

7.
契约法律关系、契约法理论是近现代商品生产社会法律关系、私法法理论的基础。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曾把社会法律关系的发展归结为从身分到契约,对近代社会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给以历史法学理论的证明。但是,在近代法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形成了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大陆法系和以普通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各有其独自的历史发展和法文化渊源,关于契约关系的法理论更有很大差异。关于英美法的契约关系理论,我国的法学者涉足尚不很多,笔者仅就英美法契约关系理论的形成、大陆法契约法理论的影响和契约关系理论的回归,为读者提供关于…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必须在坚持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创立从宏观和总体上认识现阶段社会结构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即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作者从多重角度上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概念、范畴、基本原则等有关问题作了论证和分析,概括性地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基本思想作了总体描述,并对人们比较关心的经济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思想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政治上的一元论与多元性的关系作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 宋书伟主编的《中国科技兴市大趋势》(简称《大趋势》)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它是我国迄今第一部系统论述“科技兴市”并由之带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力作。《大趋势》的理论架构,是以社会学与城市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崭新角度,去分析社会发展与城市文明的相关性。以此贯穿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导论,是理论部分;第二,各文明时代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历史与趋势部分;第三,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现代化道路之抉择——发展以新型科技中  相似文献   

10.
孙晶 《学术交流》2013,(3):43-47
价值多元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在认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对意义的多重诠释。人文主义转向后的意义理论,更具有价值论维度的研究深意,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与人们之间普遍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利益的趋同性表现使跨文化意义的构建成为可能与必然,由此形成的意义共识的理论准备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研究的有益尝试──读《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孙庆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及其理论的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理论课题。顾杰善同志撰写的《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的多维透视——现阶段社会结构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些报刊发表了讨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文章。我们读了先后登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十日《光明日报》“史学”专刊上的《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两文后感到,两文观点各异,都能启发人们思考,但又觉得文章所持论据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认为。如果离开对物质利益作用的分析来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难以说清楚的。下面妄谈几点浅见,以就教于读者。 一、从对两文的意见说起 首先说对《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下简称 《根本动力》)的意见: 一是这篇文章提出…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2):106-110
对人类历史进行假设性思考的本质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即个体对过往事实加以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当前,反事实理论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常见的因果推论框架,历史学的反事实研究也在西方学界获得了长足发展。历史反事实研究对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手段,历史反事实成果一直饱受争议。其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历史学的科学化水平,制造出模拟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机器,进行真正科学严谨的历史假设实验。  相似文献   

14.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繁多的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生与政治》,《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论社会科学的逻辑》,《社会理论或社会工艺学——体系研究有何成果?》,《哲学政治学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政治小丛书》,《交往行动理论》等。哈贝马斯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他的学说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  相似文献   

15.
哲学嫉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人的科学”的观念长期以来诱惑着西方的思想家们。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被用来佐证哲学已经被自然科学所取代。自然科学家们常常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不能达成一致不厌其烦。他们把这种不一致与作为自然科学的经验性的信条的标志的共识和稳步前进进行不公平的比较。最近在对大脑功能的研究方面和进化论生物学领域都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这种意义上也被认作为对哲学的部分的取代。然而斯蒂夫·平克用这些自然科学信条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企图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平克和他的盟友们提供不了任何具体的、实用的建议。他们错误地认为我们需要关于人性的理论作为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政治和社会指针只能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而不是生物学的研究中产生。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在于关于人性的理论应被关于历史的研究所取代,关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的理论,不论是哲学的还是生物学的,都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以社会秩序问题为主线的社会学思想史论著层出不穷。尽管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堆砌观点、人物和理论的常规社会学思想史路径,历史叙事相对连贯且意义清晰,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通过梳理既有的相关作品,加之深入剖析大泽真幸的《给每个人的社会学史讲义》,我们指出,社会秩序问题虽然无法引导作为整体的社会学思想,但该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理论问题,仍然能够作为一种恰当的历史视角,以考察社会学在解决社会整合问题上有所变易但又相对稳定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7.
阶层分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阶层分化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应对其利益整合功能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并应寻求比较现实的途径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最高准则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其根本目标是构建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 ;其理念依据是共享改革成果 ,实现社会公正。为此 ,中国共产党要提升市场化的体制结构对实现利益的激励作用 ;要从立法上保证不同阶层的权利和利益 ,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 ,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需要 ;要建立社会各阶层间的协商和协作机制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 ,发挥它们的协调作用及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要扩大社会中间阶层 ,强化其消解利益矛盾和摩擦的“沉沙地”作用  相似文献   

18.
A.麦金太尔的《在德行之后》一书,是当前盎格鲁撒克逊哲学中讨论得最多的道德哲学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跨学科理论,想来消除规范伦理学和经验理论社会学之间的界线。他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在决定道德问题时对多主体都有约束力的“客观”伦理学。他的理论具有反正统性和挑战性,因为:第一,他认为道德哲学和哲学以外的道德事实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伦理学的根本基准点;第二,他认为道德哲学代表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象维贝尔和戈夫曼这样的社会学家同象史蒂文森和罗尔斯这样的哲学家一样,在道德哲学方面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他认为启蒙运动使得人们历来都把伦理学同社会学割裂开来,这是极端错误的。麦金太尔的理论至少在下述三个方面特别富有吸引力:1.提出一种以多主体作为道德论证基础的伦理学;2.试图历史地解释现代道德水准;3.用社会学理论论证道德哲学。《在德行之后》的论证不是基于分析而是基于历史。麦金太尔认为,启蒙伦理学的方案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找到使被解放的个性的自由利益重新协调起来的办法。鉴于启蒙伦理学造成的历史中断,既然不选择尼采的反道德主义,那就只有复归到出现这种中断之前的状态中去,即复归到亚里士多德传统中去。但是这种复归应在何种含义上适应我们当今业已变更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道德的条件,这种复归到底是怎么个样子,对此,麦金太尔只作了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内部诸矛盾的理论以最完备的形式体现在他的《资本论》,特别是该书的第1卷中。一个人只要接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异化及内部诸矛盾的基本看法,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危机的理论模式必须根据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经常加以修正(不能一劳永逸地制定下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弄清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始终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个根本力量,一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刘宁反复论述过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列宁选集》第 1卷第88页),即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