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也蕴涵着审美的境界;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休闲和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生存状态的表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而休闲较之审美,更是切入了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休闲自古有之,而新时代的休闲有更深的发展蕴境.休闲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向大自然的回归;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的再现.总之,休闲是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观及其缺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由现,认为自由首先是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界的类本质,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利用和驾驭;其次,作为主体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体现,它是在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步实现、逐步发展的过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类自由追求的最好理想和奋斗目标,但自由的发展永远不会完结人类自由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和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从对人和物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最终达到“自由王国”这样几个有机联系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正说明了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自由若作为真正人人平等的各种个人权利,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大都是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条件下通过相对自由的劳动创造的.理想的创造美的活动是能够实现自由生命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需要在主体能够支配自身的自由时间中才能呈现.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全球性的休闲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健康的休闲活动是表现个性、得以享受到创造之愉快的活动,是使人性“走向自由”而“成为”人的途径,是美的创造的新空间.休闲时代必将迎来美的创造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内卷、躺平、焦虑既源于经济与社会,也源于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自由逻辑使内卷、躺平、焦虑具有了正当合理性。权利自由的逻辑体现在内卷的自由、躺平的自由、焦虑的自由。内卷、躺平是自由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也是因自由选择而付出的代价。内卷与躺平体现了政治权利自由的进与退。回归人类本质、人类主体性、自由本性、权利本性、理性才能回归权利自由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普遍缺乏幸福感,出现严重的精神空虚和社会道德混乱。人们重新回到宗教中寻找解脱。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历史上道德依附宗教得以发挥作用。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理想和个人道德信念的统一,也是人性达到自由自觉的人类生存状态,是一种符合真正人性的自然状态。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自觉,人完全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成为宇宙中高贵的生命存在。人们对爱的享受和传播才能温暖生活、照亮世界,才能使人真正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公平正义。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相关争论形成了"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塔克—伍德命题"存在着理论症结,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是对其的破解。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兼容的,正义有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正义;马克思的人类意义上的正义、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它们作为整体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类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是对被遮蔽的人类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 ,爱着自己的生命 ,爱着行动本身 ,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 ,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 ,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 ,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 ,“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 ,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文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 ,只有体验历史 ,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 ,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文学科为底蕴 ,一旦沦落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 ;同理 ,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文明史有“情”的学习者和继承者 ,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 ,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