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省略是日语和汉语中均存在的现象。日汉语言中的成分省略主要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等。日语和汉语的谓语都有省略的情况,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本文旨在通过日汉谓语省略现象的比较研究来探讨日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日语主语的若干省略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汉语、英语相比,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语省略现象,这与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日语中主语省略的各种现象。借助上下文的主语省略;借助场景的主语省略;借助文体的主语省略;借助日语自身特点的主语省略。在实际的使用中,这几种省略现象互相交织,更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主语按照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经常被省略。被省略的主语以人称代词最多,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这种主语省略现象除了受日语自身特点的影响之外,也与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日本的自然地理位置,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日本人的认识方法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日语中,主语缺失或主语经常被省略。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离不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因而,主语缺失或主语省略这一现象不仅由日语自身特点决定,也与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日本的自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语言心理、认知方式,等等。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与日语自身的特点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下意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耻感文化、"体察"文化和崇尚自然观等文化的角度,对由敬语表达、授受表达、被动使役表达和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劝诱、许可表达引起的省略,及第二人称代词以外的称呼词引起的省略等五种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闻日语采取了大量省略各种句子成分的写作形式,从而使得报道文章简洁、紧凑。然而这样就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那么新闻日语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呢。本文从日语翻译的文化策略角度,论述了新闻日语中谓语省略现象中隐含的文化含义,以及在翻译中如何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省略动作发生的主体或者动作作用的对象,而省略掉的内容常常根据句中作为补助动词使用的授受动词得以体现。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汉语及英语里都没有,因此,日语学习过程中对补助动词的掌握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的困惑。如何在接触这个语法现象的最初,找到一个能让学生领会并接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 ,同时也有连体修饰语和连用修饰语。日语中谓语后置是一大特色 ,并且句子成分也有省略、倒装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省略,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已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其中,主语省略是各种省略现象中最主要的。在日本和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日本的久野彰、三上章,中国的吕淑湘、王力等。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日汉、日英等主语省略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川端康成的名著《雪国》及其汉语译本为对象,结合先行研究,从语言结构及其特异性等方面分析了该著作在源语言和汉语译入语中的各种主语省略现象,并总结了其中所蕴涵的汉日主语省略现象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主语省略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日语句中的主语大量地、经常地被省略掉,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从内向外看或从外向内看,日语的谓语有明显的方向指向性;复杂、发达的敬语表达方式暗示了主语的存在;日语授受表达句式中的潜在的人称指向特点决定了句中主语要经常被省略掉。  相似文献   

11.
日语口语中的省略形式——以日剧台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在口语交际中常使用省略形式,表现在音韵省略、词法省略和句法省略等方面。以日剧台词为例,对日语口语中的省略形式进行探析,认为省略表达与日本固有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反映出日语的简洁性和含蓄性,起到省时省力、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睦相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语人称代词及表达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人称代词词汇量丰富、用法复杂、使用率低;表达形式多样,往往省略或隐含于谓语。日语人称代词的这些特点恰恰成了非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难点。为了正确理解、运用日语,本文对日语人称代词的多样性、所受制约及隐含于谓语等表达形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BE”使用不足是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中介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BE缺失也是学习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二者互为因果。BE在英语中应用广泛,涉及众多语法规则,因而有关BE的使用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习得项目。借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数据对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BE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意图发现缺失的规律和模式,找出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改进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行为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法中行为论的学说有因果的行为论(含身体的动作说、有意行为说)、目的的行为论、社会的行为论、人格的行为论,比较起来以有意行为说为可取。依照该说,所谓行为,指基于人的意思或意思支配可能性的身体的动作或者态度。构成刑法上的行为,必须具备1.意思支配的可能性,2.外部的态度。行为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不作为犯,德国学者认为是违反一切命令规范的行为,日本学者之间的表述稍有不同,反映出对不作为犯研究的深化。对不作为犯,前苏联、德、日、意的分类无大差别,德、日通常分为真正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对不真正不作为犯,德、日学者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内学者一般将证明妨碍定义得较为简单,而且,国内学者一般也不区分证明妨碍、证明妨害和举证妨碍,都是在同一语义上使用这些词汇。本文参照日本和我国多数学者的习惯用法,采用证明妨碍的用语。证明妨碍制度是指当事人因可归责于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诉讼中或诉讼外、故意或过失的作为或不作为,致使自己的证明行为变得困难或不可能,从而法院在认定事实上作出对被妨碍的当事人有利调整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英语连接词的使用与汉英口译中的形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汉英口译中英语连接词的使用作了调查 ,发现中国学生存在英语连接词缺失和非正确使用的情况 ,从而导致英语形合的特点无法很好的体现出来。根据对比分析和心理语言学理论 ,笔者对此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副+名"组合突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 名"组合借助今天发达的传媒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学界有"省略"、"活用"、"兼类"等观点.在此从名词本身的意义特征入手,探讨名词能进入"副 名"组合的原因,分析"活用"、"兼类"等说法的深层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忌讳语的概念界定入手具体阐述日本礼仪中的"死亡"忌讳语,通过对部分"死亡"忌讳语的具体分析,阐明忌讳语本身及其功能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一步阐明忌讳语受重视的程度及其存在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发展等而逐渐淡薄,但仍将长期存在。通过探讨发掘隐藏于忌讳语背后的日本社会文化现象,把握日本民族心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