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2.
安徽境内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语音特点并不一致。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晓匣母合口一二等字与非组声母分混以及疑影母开口一二等字声母今读的情况皆有不同;各点方言合口介音的存废、阳声韵尾的归并以及古入声的今分派规律也有差异。根据以上不同,此区域方言可分为淮霍型、蚌固型和五凤型。语音差异的形成与各小片的历史行政区划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历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就在于淮南方言当属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焦点是淮南方言中有无入声字。认为存在入声字的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南方言中有入声调;而时过六十年后,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字,当属江淮官话。事实上,在方言的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共时研究,也要重视历时研究,因为方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避免方言研究中出现争议,最直接的方式是全面而深入的保存下方言资料。  相似文献   

4.
从在金代曲韵中入声韵的保留与否、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情况以及在《中原音韵》中入声派入阴声韵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金代曲韵中的入声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代曲韵入声已经消变,分部派入了阴声,分派的规模以及规则与《中原音韵》大体相同.从中可以看出金代曲韵与《中原音韵》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金代曲韵中的入声音变可以说是《中原音韵》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5.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6.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的分化情况异常复杂,湘语的入声是所谓的"假入声",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特点.从湘语区选取了47个方言点,对今湘语入声的具体调值、调类情况,以及古入声字在今湘语中的分化做了一番探索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湘语的古入声字有三种分化形式:坚守型、中间型、四散型,并且以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今元音的长短为演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大同方言入声舒化现象明显。1984年,马文忠先生讨论了中古入声字在大同方言的变化。30年后,大同方言入声舒化范围不断扩大,在青年人中表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中古的浊母入声字优先起变化的规律没有变,但清声母入声字舒化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入舒两读字在入读词和舒读词中表现的义项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官话方言入声区与无入声区对峙,这是由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四川官话入声区方言由中原汉语直接发展而来,无入声方言由明清时迁入四川的移民带来的明清官话发展而来。从入声区的一个代表点——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探讨保留了古入声调的四川官话的历史来源,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1.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13.
霍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但因其与晋语区接壤,故形成一些独有的特色。文章对霍州方言ABB式叠音词进行分析,指出其语音组合有"先高后低型"和"先低后高型"两种模式;语义上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语法上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在使用中要求一定的语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现属渭南市管辖,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本文在描写富平方言基本音系的基础上,引入“中和调”的概念,分析探讨富平方言非叠字两字组的连调模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四川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在韵母上的难点是多方面的,而普通话韵母e、o、uo不相区分是方言区的人带上方音色彩最主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普通话韵母e[γ]、uo[uo]在四川话中的对应关系,以便四川方言区的人能够尽快克服方音,准确地把握好普通话.  相似文献   

16.
四保话是一种较特殊的客家话。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四保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声母读“牙音”(k-或kh-)。二、有卷舌辅音氓tζh-、ζ-。三、有鼻化韵。四、入声韵只有一个喉音韵尾:-?。五、有七个声调。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地区)方言中的"下",读音和语义有区别于其他汉语北方方言的共同特点.而在西南官话中,"下"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描述分析贵阳方言的"下",具有西南官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8.
河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区,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本文举例分析河东方言中的部分古语词,考证其在古文献中的应用状况,从而为汉语史及河东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定语料。  相似文献   

19.
成都话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录了四川成都官话的音系,归纳了音韵特点,整理出了声韵调配合规律,并与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了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及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