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西方国家感到最棘手并难于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是资源最优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最优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上同样也存在难题。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也好,政策调整也好,收入的公平分配受政治体制制约的因素颇多。在这二个问题中,无论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应该是我国寻求经济稳步增长的当务之急。我国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的影响,习惯于将自己囿于仅把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之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问题上的长远指导方针,符合我国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生产力总体上看是落后的,而且呈现出多层次、多区域的不均衡状态。这必然要求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以及在以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3.
一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乃至制度的存亡。分配决定论是不对的,但是分配的极端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制定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的收入水平,既做到基本上公平合理,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应放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上。在收入分配政策上,我们长期强调的是缩小收入差别,执行的是以收入均等取代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分配正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本文考察在经济虚拟化形势下分配正义所发生的变化.在实体经济中,分配正义包括两个方面,即按生产要素初次分配和政府根据正义原则进行再分配.在虚拟经济中,分配正义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考察二十世纪以来实体经济中分配正义观的流变,以厘清当代分配正义观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阐明当代经济虚拟化的趋势及其对分配正义的影响.最后从分配正义出发提出政府对虚拟经济进行监管和调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调整的本质在于劳资关系的制衡,劳资制衡的制度基础是双方拥有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但是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不能必然形成公平的劳资制衡关系,在资本强权时代,经济利益天然向资本一方倾斜,这既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现实的逻辑。过多的经济利益倾斜到资本方的结果不仅仅是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而是更大范围的内外经济结构的全面失衡,劳方收入偏低与财富外流并行不悖。实现劳资制衡的目的不是走向全面的劳资对抗,而是通过在企业层面提升劳方的谈判能力构建新型的劳资关系,避免利益分配的一边倒倾向,资本强权不可以无节制,这就需要回归工会组织的谈判功能;在社会层面形成权力供求关系,权力的消费者就是权力的生产者,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扩大非生产群体与生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把这种差距叠加到劳资收入差距中,放大收入分配的失衡。政治投票不但决定政治资源的配置也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行政治投票至少可以缩小非生产群体与生产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6.
张纯记 《学术交流》2012,(7):97-10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需要在区域层面上得到贯彻落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消费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等方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合理化与高级化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投资消费结构调整应坚持促进消费导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区域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应坚持人本导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协调发展导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双重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伟 《学术交流》2004,(3):92-96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现实,可以看出,导致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但不论其原因是否合理,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避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发展,整顿分配秩序,强化再分配功能,建立体现职工参与分配的工资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参与收入分配权利。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分配,是各个市场主体在商品的市场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分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价格而对商品所有者进行的利益分配.参与市场分配的前提是将劳动产品和服务以及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价值规律是支配市场分配的客观规律.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和完全、充分、平等的市场竞争,以及超经济的行政权力退出市场分配领域,是市场分配得以建立、健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乔榛  徐龙 《学术交流》2013,(2):63-67
分配作为从生产到消费的中介环节,包含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而这一关系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最终又演化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学的演进中,早期的经济学家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增长如何决定收入分配,而进入现代,经济学家对这一关系的研究重点转到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呈现这种历史演进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从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然而现实显示的情形更为复杂,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考察,我国目前呈现出来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互动性,其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分配差距,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效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方面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引起消费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储蓄,提高了投资需求。但若使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走向反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落后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呈倒U曲线演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主题 ,在对“分配 -增长”传统分析框架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从双向动态的全新视角探讨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提出了一个以“一体化互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分配 -增长”现代分析框架 ;并着重指出分析与增长之间内在的、积极的、相互促进型的互动关系、基本内涵及其必备的制度和结构条件 ;论文最后结合转型时期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实状况 ,指出了重建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一体化互动关系”的制度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并没有呈现出库兹涅茨"倒U曲线"所展现的情况,反而日趋恶化。这种情况说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均等化无关,甚至是负相关。而新剑桥学派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基于此,应从经济制度入手,按照"罗尔斯标准"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初始配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14.
莽景石 《日本学刊》2006,46(4):73-86
本文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趋势,以日本为案例分析了经济增长、制度变迁、收入分配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日本在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同时最终也完成了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转变的制度性原因,特别强调了其中宪政转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联作用问题是中国经济学者研究不多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实践将面临的难题。文章首先实证分析了1979年中国改革前后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格局的不同特征以及两者关联机制的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分配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揭示了收入分配同经济发展的非啮合矛盾,即金融浅化同收入、经济高增长不协调,分配模式和结构演进相悖,收入结构扭曲与体制及增长模式转换的障碍;进而提出矫正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偏差,深化分配机制改革,以推动90年代经济发展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姜树蔚一、收入价值及其分配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预见、但是,抛开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不说.在按劳分配的范围上。马克思明确指出是限于。个人消费品"的,红商品经济而论.即是限于“...  相似文献   

17.
王甫勤 《社会》2011,31(3):155-183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城市居民对主要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感到明显不公平。阶层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对居民分配公平感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则与分配公平感明显相关。具有优势经济地位的群体既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又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偏好间接影响人们的分配公平感。归因偏好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比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加显著: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内因),其分配公平感就越强;越是将社会不平等归因于权力、政策因素(外因),其分配不公平感就越强。  相似文献   

18.
严宇  孟天广 《国外社会科学》2022,(1):108-119+198-199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不平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20年里,经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经典政治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经济不平等的修正框架,认为民主制度能够遏制并缩小贫富差距,但该观点并未得到实证支持。本文在梳理分配政治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与经典理论截然相反的框架——在西方民主国家,经济不平等被政治因素所强化,而不是被修正。基于分配政治在公共民意、政治参与、政党政治与政府回应性四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可以发现经济不平等导致政治不平等,而后者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进而形成动态的经济不平等陷阱。经济不平等的政治强化框架有利于我们理解欧美国家中经济不平等为何日益加剧,乃至形成合法化不平等的意识形态。本文为欧美国家的经济不平等陷阱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以深化国内学界对西方国家经济不平等之政治逻辑的理解,尤其是财富分配和民主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经济理论发生了许多重大突破,分配理论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突破了单一的分配体制,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这种分配方式体系的客观基础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确切含义;以及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些人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自由市场”是保持适当的分配公正所必需的。罗纳德·德沃金曾提出一个支持市场的观点,他论证说,市场经济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优点,就是“公平对待”人们对商品和职业的选择。这一点正好符合他的理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社会正义要求公平待人。公平待人的中心思想,广义上泛指正义的概念,狭义上指分配的公正。但是,我想表明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这个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