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莱特》(HAMLET)作为莎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悲剧,已经被中外文学批评家几乎研究到了毫厘。然而,对该剧主人公哈姆莱特表现出的命运观,却少有非常完整的阐释。人们通常只是点到即止地提到文本中表现出一定命运思想。本文结合文本和部分研究成果对主人公命运观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啥姆莱特》居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它在世界文坛上引起的争论极多,堪称一部问题剧。问题集中在主人公的性格上,古今评论界多就哈姆莱特的性格大作文章,造成百家争鸣热闹非常的局面。惊人的是,发表的专著、论文数以千计,要从其中找出两篇观点完全一致的来,却非易事。各式各样的观点,都力求解答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性格。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原来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年代,剧作家本·琼生就倡导:人物形象必须具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后来的戏剧发展走的正是这条路,到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归宿:主人公的性格只能是一种情欲、一种意向或一种原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疯”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是装疯;有的认为是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究竟哪种看法更合理,更符合作品的原意?我想在此谈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也不是完全装疯的王子,而是个“一半真疯,一半装疯”的复仇者,这种意见,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当时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都曾经认为哈姆莱特的“疯”只有一半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知识与力量的论争入手,我们可以探讨《哈姆莱特》是如何以戏剧艺术的形式探索近代认知过程的。莎士比亚将主人公的认知困境戏剧化,在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近代多种认识模式。哈姆莱特的认知空间里充满了多元的、矛盾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烙印、编码和筛选的所有过程中相互交错、相互反映。肉体、灵魂、文化等多维元素循环交互作用于他的认识过程,造成哈姆莱特的认知困境和行动拖延。在筛选阶段,哈姆莱特的自我认知进程崩溃了,认知链断裂,使他陷入无所适从的僵局。哈姆莱特认知之谜的核心特征与现代和后现代阐释以及莎士比亚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高超艺术表现,确立了《哈姆莱特》在世界文学史以及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世界文学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最能代表其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画,表征出相对稳定的个性和独特的模式。从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展示其主要悲剧主人公在性格上的某些共性,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与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相比.其罗马剧《袭利斯·恺撒》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与悲剧主人公相抗衡的力量.“市民”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悲剧主人公的成败,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如实地反映了市民的作用基础上,更多地揭示了剧中“市民”身上的好恶无常、偶象崇拜、无意识的生存理性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7.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上演的五幕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全部剧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受重视、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然而,正如卞之琳先生所说,其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个悲剧中心人物,三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闻名的典型人物中,得到最多的评论,也受到最多的误解.”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圣经》中耶稣基督牺牲于十字架上的象征 ,探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时所受的思想影响及《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剧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主角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一再推迟了他的复仇。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迟迟不动手复仇呢?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患有忧郁症(布拉德利:122);有人认为这是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徬徨(莫洛佐夫:140——141);也有人认为是万事皆空的可怕而苦恼的想法(阿尼克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很难弄清楚莎士比亚赋予哈姆莱特以悲剧的用意,永恒的哈姆莱特宛如一个迷宫,我们随处可见思想家们在其中大做智力游戏而撕扯开来的零乱的线头。哈姆莱特的悲剧已成为永恒的悲剧,包含了人类永恒的命运,即人类自身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不可超越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正是在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在探讨麦克白性格特征过程中,我们将批判地借鉴以往莎士比亚评论中的一切有益见解,也将有意识地把人物性格分析方法与意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把握这一悲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麦克白这一艺术形象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莎士比亚在刻画这一形象时,把精力集中于他的内在矛盾性,即他身上的人性和魔性之间的激烈冲突。读者从这一矛盾冲突中可以感受到麦克白博大心扉的震颤,看到人性的沦落和人生价值的丧失,对作为罪犯的麦克白表示憎恨和恐惧,同时对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麦克白表示同情和怜悯。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剧中线索繁多,但自始自终运行着的则有两条互为因果又互不相及的发展轨道,一条是属于历史现实的线索,涉及有关篡位、谋杀、复仇的套戏;一条是属于哲学领域探讨的线索,涉及人生存在、死亡灵魂的形而上领域。实际上,这两条线索也是构成《哈姆莱特》戏剧最本质的两重戏剧冲突:一重是外在的,即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罪恶势力的冲突;另一重是内在的,存在于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前者是剧情发展的线索,是外衣;后者是核心,是揭示人物深层灵魂的重要环节。 而独白,作为戏剧艺术常用的手法,它不仅只是作为作者指点观众的单纯手段,也是作者赋予人物内在倾向,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内在特征的独特的艺术手段。莎翁便是成功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哈》剧中一共用了六大段的内心独白),来完成对哈姆莱特这个孤独悲剧灵魂的塑造。本文试图切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世界,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把握这个悲剧主人公,揭示其悲剧性格及其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16.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 (包括本文作者 )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把握莎剧本原语境 ,可以清晰地表明 :哈姆莱特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狭义人文主义者 ,亦非广义人文主义者或“蒙田式”人文主义者 ,因而传统观点应予彻底否定。该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学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荣国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位主人公哈姆雷特,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各国评论家谈论着、争执着,尤其是关于哈姆雷特悲剧形成的原因则更...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渗透着作家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呈现了他深厚的法律修养和深邃的法律意识。从文学法律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哈姆莱特》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审视。首先,莎士比亚作为酷爱法律书写的作家,以剧院为法院,对社会事件进行审视和评判,《哈姆莱特》中五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书写,充分说明他在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中对法律事件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其次,《哈姆莱特》的法律书写,是我们理解和审视这部悲剧作品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理解"哈姆莱特延宕"的重要视角;再次,法律意识是衡量封建范畴的个人复仇与人文主义"重整乾坤"理想的试金石,正是因为哈姆莱特所具有的法律意识,阻碍了他复仇计划的实施。个人复仇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延宕”问题,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中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十八世纪以来,作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作出过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