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1942年春天,延安文艺界掀起一股批判性思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就是为整肃这股文艺思潮而形成的理论纲领.《讲话》本身是一个时段性、针对性很强的文艺发展方针.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周扬突破了中共中央当时对《讲话》意义的既定表述,不断大力提升《讲话》的历史地位.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前行,周扬意识到《讲话》精神的局限性,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拓展和修正.  相似文献   

3.
伴随中国革命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推动革命和理论发展的思想路线。在延安时期多次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赋予“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蕴。他在马列研究院改组成立会上作题为《实事求是》的讲话,重申从客观实际出发,寻求认识中国革命规律性,进而用以指导革命实践的思想路线。这次讲话为马列研究院及改名后的中央研究院确立了研究方向,推动其治学方针实现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具体事实论述了《讲话》对杜鹏程思想、创作的影响。杜鹏程之所以能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主要是《讲话》精神哺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当代文学理论体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说明它们二者的体系建构都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即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因而具有共同性 ,可以相互印证 ;但由于双方在思维方式、术语使用以及表述方式上的不同 ,也产生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具有共同性与差异性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和必然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房福贤  吴辰 《东方论坛》2015,(1):123-126
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这个学科已经不再年轻,而种种迹象也表明了一个事实:这个学科正在走向成熟。[1](P502)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学科开始学会了反思,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文学史重建的构想和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学史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轨迹。这条轨迹背后所蕴含的,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在看似清晰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当代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对<江南>作为纯文学期刊,在面对市场和媒体的干扰,坚持文学的本体性追求,促进文学创作和研究走向深入与活跃方面进行了考察;对围绕<江南>形成的具有相对自主性和开放性的文学场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对<江南>在实现不同文学样式的共存共生、不同栏目的互动互荣方面取得的实绩,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江南>将文学性有效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寻求文学期刊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之路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审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艺理论家,周扬一生是非功过均与毛泽东的《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密切相关,对《讲话》的阐释,贯彻,维护和修正,构成了其艺思想的最主要的内容。本通过周扬对《讲话》的三次修正,来考察和认识他对中国当代艺理论发展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左翼文学从它诞生那天起,面对的就是一个险恶的社会文化环境。但它恰恰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个中原因,应该从国民党自身的权力合法性方面去寻找。而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成了历史发展的主体,特定的历史任务,为以《讲话》为标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讲话》与左翼文学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文艺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文艺思想。《讲话》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思想,是整个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直接关系到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指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有关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的思想宝库,随着时代的演进,其理念价值逐渐显现。《讲话》所强调的评价文化艺术产品必须遵循"两个标准",所确立的文化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所提出的"普及与提高"文化命题,对当前的文化艺术工作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思维变革等,具有极高的理念指导价值。《讲话》理念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文化传承健康性等文化价值发现,都需要人们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圈文化建设和人类文化追求目标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去认真解读《讲话》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是文学发展的自律与他律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制订的一系列文艺政策具有尤为突出的作用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文学的性质和方向 ,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而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作用 ,影响了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代陕西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与母体延安文艺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柳青的文学创作直接受到《讲话》精神的熏染,柳青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召唤着后辈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胡采的生活反映论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陕西第二代批评者王愚、刘建军、蒙万夫、畅广元等人的文学批评观念均受到《讲话》精神的影响。《讲话》中包孕的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诸多文艺经验,不只对纠正当下文坛商业化、媚俗化倾向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构筑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其小说从最初遭到评论界冷遇,到因契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受到左翼文学评论家与国统区作家领袖的一致赞誉,直至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五六十年代,则因其小说"经验真实"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真实"的标准而遭到强烈批判。其小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的变动、含混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问世,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它解决了新文学诞生以来长期困扰文坛的作家自身的立场态度、情感体验、美感情趣与其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它导致解放区的文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权威话语和创作模式对此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同时,对《讲话》的研究,也是关乎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发展历程、发展规律的探索,它兼容诸多的矛盾、张力、悖论乃至魅力。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在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中,有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专题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讨论会围绕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这一主题,从《讲话》的现实意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多面方进行对话,通过对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概念的分析,从不同的语境下探讨了这样的一个文本为什么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在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中,有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专题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讨论会围绕“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这一主题,从《讲话》的现实意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多面方进行对话,通过对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概念的分析,从不同的语境下探讨了这样的一个文本为什么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延安《讲话》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它的理解也就必须回到它所计对的实际问题上去.就其实质而言,《讲话》主要解决了革命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问题,是革命文艺及革命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理论纲领,因此,如果将其夸大到是一切文艺工作的行动纲领,并且可以永恒不变地指导任何时期的文艺工作,就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对《讲话》定位不当,也是解放后我们在文艺工作上出现一些问题与错误的重要原因.除了个别理论观点在今天还有适用性外,《讲话》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主要是它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它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体化与解决任何问题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建构,既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体现,但其体制化资源却主要来自前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并于1934年8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奠定了前苏联国家文学的基础,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新的国别文学发展愿景及其发展路径,对我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构建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并为新中国国家文学提供了创作范式,创造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遥远陌生,学生对"当代文学"普遍怀有严重的"隔离感",并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认为消除这种"隔离感"的途径之一是努力返回到"历史现场",并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打通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避免文学评价中的简约化、简单化倾向;二是注重文化体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考察其如何影响到作家的心态与创造活动;三是善于发现作品结构上的"缝隙",并追究造成这种缝隙的复杂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贴近文学发展的脉络,真切感受到文学产生的时代"气场",增强分析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