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在对朝政策上最初采取了有悖于传统"中立"政策的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之后不久,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参加一切形式的联合调停的"中立"政策.由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和国务卿葛礼山的个人原因,美国最初采取了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但由于美国不希望欧洲列强过多介入朝鲜事务、美国舆论对朝鲜的冷漠态度以及朝鲜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次要地位,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联合调停的传统"中立"政策.尽管一再声称保持"中立",但自回归到传统"中立"政策之后,美国采取的完全是偏袒日本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中一批头脑冷静之士,对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有清醒的认识,提出了抵御日本的持久战思想,并且在基本国情层次上有了初步的阐述.甲午前后的对日持久战思想虽然稚嫩、粗糙,且在当时不可能得到实施,但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是中国人理性认识日本国力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深度思考如何抵御日本侵略的开端,为后人思索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难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这场侵略战争中,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几乎发动起国内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此一赌国运。面对此种局势,日本佛教各大团体亦纷纷采取了迎合政府的态度。从其内部动因而言,则有试图摆脱明治维新以来废佛毁释打击的因素,但从结果来看,却适得其反。本文是对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佛教教团之动态所作的历史性描述。  相似文献   

8.
试析第一次金川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 (174 7— 174 9) ,清政府进行了对金川地区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后来被列入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中。本文试从直接因素的角度入手 ,就第一次金川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因素作一讨论 ,希望能从中索得一点历史真相 ,并意欲由此求得对整个金川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希望本文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朝宗藩关系遇到的挑战”入手,论及列强在东亚确立殖民扩展体系对这一传统关系的根本性冲击。特别是通过分析日本侵略朝鲜对清朝的边疆防务形成威胁,为清政府开始转向全面干预政策进行铺垫,进而对1885———1894年间清政府对朝鲜政策变化形成之背景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褚振江  罗金沐 《中华魂》2014,(18):42-45
甲午战争距今已两个甲子。虽隔百余年,却依然站在历史的风向标上,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甲午战争距今已两个甲子。虽隔百余年,却依然站在历史的风向标上,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幅画面,挥之不去:茫茫大海上,滚滚硝烟下,一个穿着染血的粗布马甲的士兵,咬着长辫子,在装填炮弹,炮弹里装的不是炸药,是沙子;在相距不足百米的日本舰船上,一个日本军官,摸着仁丹胡,冷笑着。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后 ,华北集市功能增添了新的内容。在众多的推动因素中 ,农民的参与引人注目。正是由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使华北集市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表现在交易功能的加强和成为联接农民和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琉球和朝鲜都是中国传统的藩属国,在对其遭受日本的侵略这一问题上,清政府本应同等看待,但是清政府在实际对日交涉中却采取了轻视琉球、重视朝鲜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两者的战略地位、清朝的海军力量及其清政府大国虚荣心等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局势日趋复杂、紧张。中日两国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依托现有的国力,在列强间合纵连横,为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营造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成为事关国运的大事。然而,甲午一战后,中日两国的命运大相径庭,日本日强、中国日弱,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甲午战前的中日交涉中,李鸿章一心想保全和局;在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的情况下,李鸿章通过谈判为清政府避免了更大损失,挽回了一些利益。由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与日谈判成败情况的分析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外交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在双方都有商谈余地的情况下,外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弱国也可以避免更大损失,争回一部分利益。这对于当今所有弱小国家运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政治上,日本实国主义的核心──军部,成为天皇制下最有组织、最有卖力的特殊的军人集团,并开始左右国政,同时,由于战后大搞军国主义的扩军备战,使正在形成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更加浓厚的军事色彩;在思想意识上,军国主义思想开始主宰日本国民意识,日本社会盛行蔑视中国的风气。这些都说明,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得势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政策”是明治政府“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体现。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朝鲜。为进一步推行其政策,日本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日本急切寻找战机。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日本求之不得的,它故意纠住不放,终于挑起战争  相似文献   

17.
周启乾 《东方论坛》2000,(4):96-96,F003
人们熟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的关系。近百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是,对于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著作依然付之阙如。因此,王如绘研究员积数年之功完成的新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北京第1版),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阅读全书,可以看出著者广搜博取,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融会贯通,从而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以下略举几例,予以说明。一、层次分明地论述日本侵略朝鲜的步骤,通过一个个条约的具体内容,揭露日本的真实目的。本书认为,日本对朝鲜的侵…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后华北商品市场发育对农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开埠通商对区域市场的发育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甲午战争后,随着华北地区开埠增多、铁路贯通,区域商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商品市场的兴起,对华北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产品大量的输出、农民积极参与商品市场的发育等。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华北地区商品市场与农民相互作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点,如在时间和发育程度上滞后于江南地区,区域不平衡性较强。这一段历史给今天的启示是应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竞争,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作文》2009,(4):14-16
北洋水师,用100多年时间才能读懂 在甲午战争的悲怆史中,历来有一句声讨“直把昆明换渤海”,就是针对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而言的——北洋水师1887年在昆明湖练兵的说法,流传了100多年。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促成了知识精英政治人格的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