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从二十世纪初期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以来,国际社会积极致力于解决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这一重要问题,近百年来起草了13份有关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的公约或决议草案。这13份公约草案到底有何异同?其各自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国际造法尝试此起彼伏、前仆后继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制定和发展相应的国际规范有哪些参考借鉴?本文将以这13份正式成文的公约或决议草案为线索,对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述评,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13份国际公约草案的出台背景及讨论、通过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其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三部分则对其成败教训进行总结,并试图提出一些值得今后参考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行政问责制的依法问责,对于夯实国家法治基础、规范问责、实现问责实践法治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厘清依法问责的法理依据,分析依法问责的时代意义,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依法问责,必须通过问责的法治文化、法治理念、制度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对于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还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兴起原因、国际法上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一定范围和条件是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应给予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是由法律和政治环境规定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在国际关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使其能够对国家产生约束力,并且代表联合国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但这一法律权威只有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其他国家认可安理会在国际体系中享有的合法性。因此,仅从法律或者政治角度来认识安理会都不足以了解安理会的实际权力,我们必须结合法律和政治两种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这两个角度看,安理会可以被用来更普遍地解释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服从的内容是国家实践的职责,而不是一个首要和客观的范畴。最后,国际法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内法治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文献综述及现状梳理表明现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论及实践尚未具备国际视野。一方面基于国际法治的特殊性,国内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无法在国际层面自动适用;另一方面出于在国际层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现实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具有拓展其国际视野的必要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拓展国际视野的前提是完善反映国际国内法治连结事项的国内法治;方法是针对国际法治的特殊性作出强调主动参与、形式法治及道德责任的调整;目标是在国际社会中标识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6.
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公共行政领域,responsibility是责任的一般表述,accountability具有问责的意思。行政问责是指行政人员有义务就与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其内涵有3个方面:从功能和作用上看,行政问责表现为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监督控制机制,其作用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行政自身对于行政效率和效果的价值期望;从问责对象和问责主体来看,他们之间表现为一种对应的责任关系,这种责任关系往往为政治理念和法律、规章制度所规定,使得行政问责过程表现为强制性执行过程;从问责内容及实现机制上看,行政问责一般表现为法律问责、政治问责、等级管理问责和职业道德问责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日趋多极化、全球治理已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有效途径的背景下,我国应该主动融入全球治理浪潮中,积极建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法治话语权,以维护本国应有利益,进而改善本土法治环境,实现中国与世界共赢。  相似文献   

8.
审计作为一项稳定而长期的专门执法活动应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以监管公共财政为目标,以透明度为基本要求,形成审计的良好氛围。为了推进审计法治,必须完善审计立法、推进“审务”公开、落实问责制度、强化监督制度以及改善审计环境。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的优先利益相关者是学生、政府、教师、企业和社区.我国职业教育问责模式存在的问题有:政府评估不够科学,过分强调量化指标;中介组织的认证缺乏约束力和影响力;学校内部教学督导只“督”不“导”,基层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被忽略.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问责制度,需要由单一的以政府为主的行政问责模式转换为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的社会问责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责的实现路径首先要深化政府评估方式,注重“增值”的质量评估;其次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部问责机制;最后要构建第三方专业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政治参与的研究出现了跨学科、多元化的取向.依照其理论建构原则和内在框架,大部分研究可归为三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多元主义、跨国主义和集体行动.多元主义范式强调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游说,跨国主义强调直接的平行参与,集体行动则强调体制外的社会运动.它们在弥补传统国际理论不足的同时,在理论适用性、框架及其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际法治释义、国际法与国际法治的关系、国际法治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和对国际法治现实作用的评价及对其未来作用的展望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国际法治进行了阐释,以期对现实国际社会的法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组织化趋势下的国际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法治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晚近的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缓慢而连续的变化,当我们把这些看似分散的现象放到一起分析时,可以看出国际社会法治状态的一个清楚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国际社会不断组织化、法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适用视角下的国际法渊源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渊源不仅是国际法的理论基石,也对国际法适用起基础作用。有关国际法渊源的学说丛生,对国际法适用都有所涉及.但鲜有完全体现渊源对国际法适用的基础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达预想的效果.内涵也处于混沌状态。为研究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促进国际法适用,从国际法适用角度反观各家学说来分析国际法渊源内涵需要的因素具有现实意义。国际法渊源的内涵可以继承“折衷说”形式渊源与实质渊源的思路,在形式渊源上.吸收“效力渊源”效力外衣的有效性和“方法识别论”识别规则的效率性;在实质渊源上,首先要看到目前渊源发展中实质因素融进的必要性,考量正义因素和规则背景因素融进渊源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法治应当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价值,而不适于考虑实体要求。虽然在一些国家范围内法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但宏观来看,法治并不应仅限于形式领域,更应当有正义的追求,“法律乃公正与善良之艺术”|而就国际法自身而言,国际法体系尚处于初级的、不成熟的法律状态,不适于仅仅考虑形式,而必须同时强调良法和善治。因国际法不成体系,故追求形式法治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国际法的程序不足,故树立形式法治也近于无本之木|国际法的二元体系使缺乏实体法价值的形式法治容易误入歧途。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国际法治的倡导应当将良法和善治结合在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加人 WTO“满九晋十”之际,以法治的视角认真回顾与反思中国的得失具有重要的 意义。随着国家之间的高度依赖与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概念的提出,国际法治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性抉择。作为国际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WTO法治是国际法治的典例。和普遍意义上的法治一样, WTO法治也具有价值性与工具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之间的差异。WTO法治具备普 遍意义上法治的共性,但又与国内法治存在差异。WTO争端解决机制是 WTO法治体系的主要支柱,其视 野中的一系列“归零法”案件的来龙去脉折射出 WTO法治的面相。然而 WTO法治亦有限度, WTO法治的 完善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主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故而有必要重塑主权概念。WTO法治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对中国法治进程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同时中国法治与 WTO法治之间相互砥砺并产生良性互 动亦非常重要:须积极利用 WTO争端解决机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把握契机对中国法治推力进行 整合。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在国际法表现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形式,而国际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国际组织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政府间国际会议制定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法治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法治在现代社会具有许多重要的价值,比如能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能有效地约束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18.
法治并非只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的目的来看,中国的法治类型是一种效能型法治,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增强国家能力以实现民族复兴. 这一目的从隐到显地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文件之中. 从清末民初,即中国变法时代的开始,就已预示了未来中国在变法运动中的法治之路不是自由型法治,而是效能型法治. 这是因为中国的变法运动对国家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个人自由的需要. 当实现富强中国的目标之后,中国特色法治文明的未来发展则应当走效能与自由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方法对于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司法过程中,法律方法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案正义的实现。虽然对于法律方法的适用都要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但是由于不同的立场对于何谓法治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司法克制主义推崇形式法治的立场,而司法能动主义则坚持实质法治的立场。因此基于不同的法治立场对于法律方法的适用可能会对法治的实现在实质上有着不同的作用,甚至有害的作用。基于新形式法治理论,我国现阶段法律方法的适用应该坚持统合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关照之下的法治立场,因为这两种立场本身都是为了维护法治这个目的和立场的,没有必要非此即彼,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限度,而这个限度则是由形式法治的立场所决定的。这种法治立场并不是一种泛泛而谈的纯粹理论性的研究,而是一种面向司法过程的法治立场,是我们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问题。法律方法的法治立场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在司法操作的层面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与政治或是国家意义上的法治立场是不同的,是一种面向司法实践的法治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