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2013,(26):31-31
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相似文献   

2.
《社区》2013,(32):29-29
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  相似文献   

3.
春风邗水怀文汇,明月芜城忆大观。解放初期,在天宁寺西,今西园宾館,原为一道长垣,是清光绪二十七年两淮盐运使程仪洛所筑的围墙,约两百多丈,垣门题额曰:“省耕旧舍”。当时里面是荒芜一片,可这里,曾有过一个“文汇阁”,其中收藏了一部《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它是清乾隆时期,有名的“七阁藏书”之一,照今天的说法,那就是清代的扬州图书馆。可惜它时间不长,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后毁于咸丰四年(1780—1854),统共只有七十四个年头的历史,但它还是构成扬州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3,(29):33-33
文淙阁位于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据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赐赠《四库全书》是为了“嘉惠艺林,启迪后学”。虽然在编写《四库全书》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毁掉了一些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至今也是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部大书。在当时,建南三阁更是轰动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建起庞大的文淙阁仅用一年时间,并且其中有诸多的工料都是当地人捐献的,镇江人对于文化的热心程度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南北史续世说>是南宋李垕所撰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其内容均取材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李垕病逝后,此书可能被刊印,同时又以抄本的形式存在,但流传均不广.这种局面直至俞本出现后才得以改观.此书现存有茶梦斋抄本、明万历三十七年俞安期翏翏阁重修本、日本天保三年刻本、竹书堂抄本共四个版本.其中,俞本与荼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竹本则可能是根据源于荼本的抄本抄写的,日本天保三年刻本则是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俞安期翏翏阁重印本翻刻而来.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集部存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集部存目研究沈治宏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用各种方法从全国各地采进图书,并专门设立了四库全书馆,参加编辑、抄写、校对、装订工作的人数达3800余人。在纂修期间,馆臣分别为每书撰写《提要...  相似文献   

7.
乾隆三十八年开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历时十三年完成,先后共缮写七份分贮七阁,由于历次战乱多份被毁。本文作者在整理清宫遗存典籍时,发现故宫图书馆仍然留存有文渊阁、文津阁以及南三阁《四库全书》存本。对此,作者对这些书籍的留存原因及其特殊的文献价值一一进行了考校,且对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雨文澜     
王丽利 《社区》2008,(29):11-11
提到中国的皇家图书馆,人们最先会想到紫禁城里的文渊阁,自从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这里便成了内廷御用的图书馆。尤其是1776年,编修完毕的《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更使这座神秘的藏书楼名声大噪。清宫规定,大臣官员,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特别允许,才能到阁中阅览;但绝不能损坏藏本,更不许夹带出阁。足见,管理规格之高。  相似文献   

9.
1994年,中国出版者协会、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组建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并邀请启功、饶宗颐、程千帆、杨明照、任继愈、李学勤等20余位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正式开始《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编委会与学术界、图书馆界紧密结合,历经8年,于2001年完成全书精装1800巨册的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既补辑清朝乾隆以前有价值而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作,更系统选辑清中期以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类代表性著作,共收书5 213种,为《四库全书》所收量的一倍半。出版  相似文献   

10.
本编 《社区》2013,(17):33-33
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早已湮没于荒草之中的古迹——文源阁旧址,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度藏名闻世界的大丛书《四库全书》的“四库七阁”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编 《社区》2013,(14):32-33
清官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时期随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产生的一部综合书目,在分类上它沿袭传统的四部法而更加完美,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最高水平。但是《总目》的分类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乔吉新近发现一部蒙古文《众生怙主法王八思巴上师传》。该书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不著撰者姓名,北京木刻本,全书约五万余字。目前尚未发现复本。该书著录了八思巴的父亲及八思巴的生平,对八思巴与忽必烈的最初接触以及八思巴在元朝宫廷的活动记载尤详。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是古代中国以至古代世界卷帙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收录了我国上至先秦、下迄清乾隆年间的历代主要典籍。全书缮录七份,度藏七阁。据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订成36304册,分装6144函。其规模大大超过了历朝官修书,如宋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清初之《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及《古今图书集成》。上列诸书,皆号称巨帙,但除《大典》与《图书集成》外,余均被《四库》所容,可见其收书之夥,工程之巨。《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5.
武汉大学图书馆(人文分馆)港台书库所藏一套16开精装500册的《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系台湾世界书局1988年影印,1993年台湾武汉大学校友会敬赠母校百年校庆的。同时编修于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文献宝库的双璧。其中,《荟要》的编修特点在于:撷取菁华,缮为荟要,篇式同《全书》之例而取携又便,利于个人阅览。《荟要》编修耗时5年,共收书463种,20828卷,11178册,成书后藏于坤宁宫御花园摛藻堂。1779年另抄录一副本  相似文献   

16.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季羡林任继愈刘俊文一、四库存目的由来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3761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但是《四库全书》并不全,不仅其所收书中有不少内容经过抽...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丛书.它几乎囊括了清朝乾隆之前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天文、地理、艺术、数算、农学、医学等各门学科中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还兼收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外国人著作的译本.该书问世以来,读者不断,誉满全球,倍受各门学科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的青陈,堪称国宝,被誉为”夏古未有”、“中华文化的总汇”、“天下第一书”.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今后综合性丛书或单科丛书的编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笔签目的正确《四库全书》编纂目的,乾隆在圣旨上说:“予克四…  相似文献   

18.
晚明吴弘基所编的《史拾》一书,原共分《载补》、《遗闻》、《广览》、《众断》四门,流传极罕。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广徵天下书籍,但馆臣仅见此书《载补》部分,于是沿用书口所题,名之为《史拾载补》,不悟其系残本。由此可见,当时《史拾》完书已很难得。西北大学图书馆所藏《史拾》,卷帙无缺,确是孤本秘籍。现在吴敏霞同志将此书标贴注释,公布出来,是对学术研究的一项很有价值的贡献。《四库提要》列《史拾载补》于史评类,就全书来说,并不恰当。《史拾》四门,只有《载补》是钞辑《史记》,采录各家品评。其他三门则均为经予杂陈,甚至旁及占候,在体例上近乎杂书,与严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16开精装1800册,收清乾隆以前《四库全书》未收重要著述及乾隆之后至民国元年(1911)代表性典籍共5213种,相当于乾隆时期所修《四库全书》的1.5倍,是收录中国古代典籍规模最大的丛书,与《四库全书》一道,成为汇聚中国古代重要文献的基本文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四库全书》编纂之时即开始撰写,撰成刊行后因学术价值至高,被学者尊为  相似文献   

20.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