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明 《金陵瞭望》2011,(4):54-55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雨花台区纪委组织实施廉政教育时.追求广大干部群众能主动“乐之”,充分运用美学原理.按美的规律和特点.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干群实际.彰显人性化、提升幸福化、注重情感化。把教育内容、方式、程序、途径等审美化、艺术化.创造美的廉政教育产品.形成美的廉政教育意境.实现美的感染力.从而使廉政受教育者都主动“乐之”,从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在美的滋润中得到人生观的改造、荣辱观的洗礼、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以美育人的一门新兴学科。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它靠美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人,学生完全可以凭着本人的心理需要和爱好去接受。鲁迅说每个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盖凡有人类,能其二性;一曰受,二日作。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瑶草作体,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既有领会感动,则一二才土,能使再现,以成新品,是谓之作。”他认为人不仅能感受美,对美产生喜爱和愉悦的心情,而且有的人还能创造美。所以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情趣教育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孔子所说的“好之”、“乐之”指的是学生的求知欲的高涨 ,是情感的旺盛阶段。明确地说是以学为乐 ,欲停不行 ,这就是我国古代早期的情趣教育。一、情趣教育及其涵盖内容情趣教育包括两部分 :一是情感教学 ,二是提高学生对求知的趣味性教学。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 ,它的内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包括着人们极其多样的心理生活领域 ,这就是情感领域。情感教育即情…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美本身”的提出开启了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肇端,意味着审美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了神秘莫测的“命运”而祈向至善的“境界”,被视为人类第一次审美自觉。美的魅力的彰显源自“命运”与“境界”错落交织的双重审美意蕴,既有对蛰伏其中“命运”的敬畏,更有对“境界”的价值祈向,正是这双重终极性眷注积淀为美的根荄,而蕴蓄于人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自身的审美实践。现代美学的每一次远行,都有着对原初审美意蕴的深深回眸,并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美有别于真和善的价值的领会。当下,某些美学复兴与审美创造,已偏离了审美意蕴的始源内涵,使美学思想下坠为一种轻飘的能指,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梳理审美意蕴的历史性生成,强化对美要有敬畏之心和价值祈向之意,从而为今日美学重新上路提供方向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美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乐学生之乐。快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崭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其内涵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情感智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而合规律地进行学习,达到成功地完成教育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导言”,可有效地实施快乐教学,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美育的本质特点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职能.一、美育的涵义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表明了美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新涵义.但是这个定义也不够完善.因为情感不能离开认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合乎需要的一种主观态度,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9.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入门”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说”、“学”、“乐”、“画”、“物”的导人方法所“逗”出的“情”.它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启动内驱力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学生的“情”被“逗”开了,也就具备了跟课文“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包装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它就象绘画、戏剧、音乐那样复杂,要求达到直觉审美与意蕴审美的一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庞大的设计美学中有重要地位的包装装满设计美学,正以其“实用美”的磁石引力,对整个审美场产生“向心”的作用。美不能离开美感。人生产了艺术,同样艺术也造就了人,能欣赏音乐的耳朵,创造厂听觉艺术,反之,听觉艺术也创造厂“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当美构成超形式与人的身心发生同构感应时,社会性也蕴藏其中。一、传统文化对装精设计美学的影响1.人性化。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兴奋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沉重的负担,相反,  相似文献   

14.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1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鉴赏美的情趣,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美育的方向,应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是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一、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多为优秀之作 ,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 ,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 :“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 ,每一种内容 ,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 ,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入诗…  相似文献   

19.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 ;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 ;“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 ;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 ;“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 :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 ,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