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具有天然的美感。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浓缩与象征,从最早的系统性文字——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无论字体如何变化,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2.
一 陈茂才书法艺术展,冠名"笔墨惊蛰",这也真有意味.因为惊蛰不仅是节气,更是象征.此时伏雷滚动,蛰灵复苏,复苏的万类之中,龙蛇为首.而书法也是有生命的,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有龙蛇之属.你看书法之行笔,上下腾挪.左右盘绕,似飞似走,若龙若蛇,说力透纸背,是指深潜之功,说欲生羽翼,是指横逸之力.  相似文献   

3.
刘艺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于一身的中国书坛风云人物。他的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并擅行、楷、隶诸体。法度严谨、风格清健秀逸,洒脱自然。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历届全国书法展览,又曾参加香港“中日书法交流展”、东京“中日代表书法家展”、台湾“当代中国书法精英展”、温哥华“当代中国画名家展”等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  相似文献   

4.
《老年世界》2013,(2):41-41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奥秘无穷,活力无限。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法的先行者们经过辛勤的劳动、耕耘、钻研和实践,在篆、隶、行、草、楷五体中创立了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品和时代墨宝,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大家,为我们后入学习书法和教学提供了颇多的碑帖和便利。但围绕怎样入手,如何起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这个问题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刻苦练字,年少就被称为书法家 戚卫杰自幼喜欢书法,三岁开始就临摹许多书法名家的字帖,上小学时已经能写出一手好看的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每每听到老师和同学夸奖自己字写得好,他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被书法界誉为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6.
陈鸿源 《老人世界》2008,(12):38-38
老年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生理上用手用眼用脑进行紧张的活动,而且心理上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老年人学书法,有一个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不能急于求成,忽视基本功训练。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书法展览、书法大赛如同雨后春笋蓬勃而起。一些老年人学书法企图走捷径,忙于东模西仿,有些连基本功都没有练好,也想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表达工具之一的中国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发端于殷商的甲骨文。随着甲骨文的产生,作为中国书法的篆书书体也就随之产生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表述方式和载体。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中国书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因此,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寄语     
《中外书摘》2011,(3):47-47
叶鹏飞,1956年12月生,江苏常州市人。长期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和创作,为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论文和书法曾入选第一至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及第六、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出版有《碑学先声》、《常州画派研究》、《鉴藏杂记》等著作二十余种。  相似文献   

9.
书法欣赏不可能像科学那样,用一个公式、定义来规定它。但也不是说书法审美没有标准,本人从四个方面来谈书法欣赏。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13,(7):41-41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和“瑰宝”,这是毫无争议的。联合国已经正式认定中国书法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中国的专利。书法艺术的健康和创新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在书法界尤其是更为敏感和极易引起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2.
人物简介     
《中外书摘》2011,(4):47-47
叶培贵,福建人,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师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书法方向)。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美术馆艺委会书法工作组专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走向了第二个繁荣阶段,唐代以无懈可击的高度,把书法推向了又一个艺术高峰,组成了中国书法上空前绝后,最为辉煌的图卷。就是这样的艺术高度.使得书法这一艺术的教育成就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代的书法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书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名目繁多的艺术门类中,书法是十分独特的一个品种,这并不仅仅因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产物——即使是在中国艺术中,书法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性格,这主要是缘自于它与生活内容的紧密联系,与作者人格的深层契合。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的书法评价标准中,作者的道德修养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风格与人格形象的统一是达到高层境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杨牧青介绍     
《公关世界》2009,(3):66-67
杨牧青,号草坪先生,七十年代生于黄土陇原。研究员、书法教授、一级美术师、资深易学策划人,著名书画理论家,书法评论家,“新诗词”倡导与实践者,“金城六友”之一,“敦煌风艺术沙龙”发起人之一,率真派书法与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创始人,曾担任多家社团、艺术机构、文化公司职务等。  相似文献   

16.
郝占奎 《公关世界》2008,(11):68-71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先生题写书名、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作序、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苑鸿志书法作品集》,是苑鸿志先生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这本凝聚着鸿志先生心血,代表着其艺术追求的书法作品集一经问世,立即受到行内专家的青睐,受到社会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书法与做人,一提到这个问题,人们常这样说:“字如其人。”甚至有人说:“学字先学做人。”由此,不难看出。书法与做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书法和做人都讲规矩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字的规矩就是基本点画。点画学好了,字就有样子有看头。点画学不好,字就不美,人们就不想看。而做人的规矩,就是堂堂正正、诚实守信、义薄云天。  相似文献   

18.
姚国瑾作品     
《中外书摘》2010,(4):47-47
姚国瑾,字玉衡,号箪庐、南沙居士等,1958年9月出生,山西万蒙人。1982年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现为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担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评委。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交际》2010,(12):F0002-F0002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鞍山书法家协会理事,鞍山市直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鞍山楹联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现任鞍山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隶攻史晨,草学于右任。尤其原创的楹联书法相得益彰,在鞍山举办过原创楹联书法个展。在‘金辉煌’全国书法征集中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一、书法家巧答皇帝南齐时有个王僧虔(公元426~485),琅琊临沂人。官至侍中,是晋代王裁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当时,南齐高带来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下。王增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一天,齐高帝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写毕,齐高帝傲然地问王增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抑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从容答道:“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齐高帝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