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诗经》、《史记》说“中国”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即首先爱护帝王所在国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全国各地。《集解》记载,"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古代,汉族居住的地区,亦称华...  相似文献   

2.
孙志江 《公关世界》2016,(11):48-51
《诗经》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其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西汉初年以治《诗经》著称的著名经学家韩婴著有《韩诗外传》,该书虽不是解释《诗经》的著作,但书中的每一则故事或每一条议论之后都引《诗经》,用以印证故事或议论。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建立在管理学以及传播学基础上的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其文化渊源并非绝对西化和孤立的。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它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基于此,我们从《韩诗外传》入手,追寻“思无邪”的诗经思想内涵以及“温柔敦厚”(孔子语)的诗经特点,探讨公共关系之古老且厚重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郑风·女日鸡鸣》是《诗经》中的杰出篇章,也是中国较早的一首对话体诗。历代注家多对这首诗作了句读分析,但在对话主体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拟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家进行评述,通过对全诗的情感走向及“明星”、“杂佩”等词语含义的考辨,最终认为余冠英先生《诗经选》的阐释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4.
天问子 《老年人》2008,(9):36-3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子曰诗云”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相似文献   

5.
佳作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6,(6):47-47
迁入新居谓之乔迁,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因《禽经》有“莺鸣嘤嘤”之语,故又演化为“莺迁”,以作颂贺之辞。《淮南子·说林训》云:“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所以“,燕贺”一词也成了颂贺新居落成之语。  相似文献   

6.
廖名春  李佳喜 《国学学刊》2022,(3):22-28+138
《荀子·劝学》篇引《诗》“无恒安息”当读作“无极安息”,意为不要太贪图安逸。《不苟》篇等引《诗》“温温恭人”,当读作“温温恭仁”,意为温和恭谨体恤人。《仲尼》篇引《诗》“永言孝思”,当读作“永焉孝事”,意为孝事永远。《王制》篇引《诗》“文王康之”,“康”是光大之义,而非安定之义。  相似文献   

7.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2):42-42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仁不让地在文学史上占有首席之位,里面所收集的305篇诗歌,跨越西周初年到笔者仅仅摘取了《召南·小星》和《召南·殷其雷》来做粗浅的分析,从情感、语言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从诗经中的几首小诗研究古代官吏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9.
周纯 《职业时空》2008,4(5):53-53
《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反映了周代五百年的社会风貌,传达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并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同时,它诸多优美而精湛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诗经》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本文仅就《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试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酒后驾车会伤人伤己,这是汽车社会的问题,但酒伤人亡国古已有之。据《史记·殷本纪》载:“(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正是商纣的暴政,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鉴于此,周公让康叔在卫国颁布了禁酒的《酒诰》,明确规定“祀兹酒”,即只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经·齐风·鸡鸣》的主旨解读,历来说法不一。从汉人毛亨、唐人孔颖达、宋人朱熹等到当代名家的解释,或带有说教意味,或偏重主观情感,因而使这首小诗的主旨变得扑朔迷离。本文旨从《诗经·齐风·鸡鸣》的文本入手,通过对文本文字、语气、神态等方面的分析,尝试探究这一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胡续静 《现代妇女》2013,(12):271-271,27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大部分的篇章中运用到数词。通过对《诗经》中数词的统计,本文将从数词的分类,数词的组合形式两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运用进行浅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总计305首,诗歌中经常使用的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女性的美丽,着重描写女性的容貌、品德与行动姿态之美。本文将简单介绍《诗经》的内涵,并举例分析《诗经》中的女性美学。  相似文献   

14.
文清 《当代老年》2006,(1):52-5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石湾 《炎黄世界》2009,(4):46-49
说起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  相似文献   

16.
张公善 《现代妇女》2010,(8):107-109
《错误》是一首汲取古典诗词营养,意境婉约情韵悠长,且又充满现代情怀的伟大之诗。《错误》之妙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及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个层次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第二个层次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第三个层次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陈诏 《中外书摘》2010,(10):86-87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多次出入皇宫,名声极大。特别是元、明以后,流落民间,转辗于文人墨客之手,于是传说纷纭,版本问题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如认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网》有“稿本”、“真本”之分,这是所谓“稿本”说。又认为当时北宋画院中的祗候效仿张择端,也有面汴河之图而有甲乙者,这是所谓“别本”说。  相似文献   

18.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9.
吴剑修 《国学学刊》2023,(1):25-35+137
《论语·八佾》篇“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一文,今世学者多认为“奥”指奥神,“灶”指灶神。但“奥”并非神栖之所,将“奥”理解为“奥神”,源自于后世学者对朱子《论语集注》“奥有常尊”之文的误读。另外,朱子《集注》“祭五祀之神,先祭于其所而后祭于奥”之说则又导出了另外一个错误的观点——奥、灶所祭只是一神(即灶神),顾炎武、黄式三、刘宝楠等皆持此说。刘宝楠又根据郑玄《论语注》进一步证成此说。但刘宝楠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没有弄清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与先炊老妇之神的区别。夏祭之祀灶神,其实是祀五行之火气,五祀之一的灶神祭于奥,属于地祇的序列,而祭于灶的先炊老妇之神,虽得冒“灶神”之名,却只是人鬼,地位上要卑于五祀之神。  相似文献   

20.
诗酒杂谈     
浪波 《老人世界》2014,(1):40-41
诗酒结缘,形成中国特有的诗酒文化,说起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见诸文字记载,《诗经》中就有许多篇章咏酒赞酒,如“君子有酒,嘉宾式宴以乐”(《小雅·南有嘉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小雅·楚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