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位谋臣,又是谋臣中的第一高人。他一生为刘邦支了许多高着儿,深得刘邦的赏识和信任。夺取天下之后,刘邦在评价张良的功劳时说: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此想把“三万户”封给他。张良所出的众多计策之中,即有为后人所称道的 “四皓定太子”。 这要从刘邦的女人们说起。刘邦跟吕雉是结发夫妻。刘邦未发迹时,吕雉跟他共患难。刘邦当了汉王以后,吕雉成了吕后。吕后为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刘盈,被立为太子。后来,刘邦又找了个漂亮的妃子威姬,戚姬也为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俗话说:“女人爱前夫…  相似文献   

2.
家,天涯海角一盏灯!本报刊编辑部离家真好?文/张良辑录本栏内容时,适逢香港回归。于是家的概念,就添了一份家国之想……从小就觉得家是自己的羁绊。那个被称作“老爸”的“厉害的老头”总是在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为了逃避责骂,我只有──离家出走。第一次尝到甜头...  相似文献   

3.
电影界对张良与王静珠的婚姻有个极高的评价:生活中是最佳夫妻,事业上是最佳搭档。一些人认为张良的这桩婚烟是张良演完《董存瑞》后,在众多追求他的姑娘中选择了王静珠。其实张良第一次认识王静珠是1956年(在演《董存瑞》之前)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当时张良是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话剧演员,王静珠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也是一位话剧爱好者。那一次他们在北京相识了。《董存瑞》在全国反响强烈,张良也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求爱信一封接一封飞来。就在张良陶醉在成功的喜悦的时候,接到了王静珠的一封长…  相似文献   

4.
叶雷 《老年人》2011,(8):29-2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另一位是汉高祖刘邦。”明代思想家李贽更说:“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毛泽东也说:“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一首打油诗说得好:“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炎天暑热,扇子是不借的,即使得罪朋友也在所不顾。还有一首:“扇子能生风,摇在我手中,倘有人来借,烦等到秋冬。”岂非笑话!扇子是热天一宝,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6.
鞋履种种     
穿在脚上的是鞋,古代虽有这一概念,但称谓都与现在颇有些差异。将它汇集起来,根据指称范围的不同,大致可分作一般与特殊两类。一般的,主要有屦、履、鞋等称谓。“屦”,是先秦时期鞋的通称,如需要具体指明就加上修饰词语。例如,《仪礼·士丧礼》郑玄注:“夏葛屦,冬皮屦。”汉代以后,鞋一般通称“履”。《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张良下取履。”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用“鞋”来释“仑”,这即是以当时的通称释古语专名,可见“鞋”在唐代已成为通称之词了。特殊的,主要有靴、屣、仑、?、舄和屐等称谓。“靴”,是长筒皮鞋。起…  相似文献   

7.
论辩中,为了强化己方辩旨,或者驳倒对方论点,有时也可以在“细听”和“慎思”中抓住对方某一辩意,或正借、或反借,构势全篇,使整个辩论过程始终在我方意旨下进行。当然,这种“发展”应该随着对方的思路论断,随时“申明”己方辩旨,并以“反牵对方的鼻子”、发展、揭示我方主旨为高妙。这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一种论辩技巧:借意发展。王若飞被捕入狱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使很多人觉悟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防止王若飞的“赤化”,就弄来一个在旧军队中当过排长的姓张的“抢劫犯”,和上若飞关在一个囚室。这个“结伙抢劫,杀人越货”…  相似文献   

8.
豁达也是福     
当刘邦还是一介布衣时,看见秦始皇威风凛凛气派非凡的仪仗,感慨道:“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想必有这种感慨的不只刘邦一个人,从古到今男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造就一个辉煌的人生。但自古能成大器者有几人 ?雄心壮志与现实的差距,对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们来说,常常是难以逾越的。学人泰斗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好些略具才能的人,一辈子挣扎着求在人上,虚耗了毕生精力,一事无成,真是何苦来也。”与其如此难为自己,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活得真实自然和潇洒豁达一些。   人生变数无常,要赢得起,也要能输得起,才…  相似文献   

9.
《老人世界》2010,(10):62-62,6
从前有位落第秀才,生活清苦。一天,一位少时同窗完婚,托人捎来四句诗:“自西走到东连停,娥眉月上挂三星。三人同骑无角牛,口上三画一点青。”他猜出是“一心奉请”四字,忙说:“明日就去。”就去邻居家借驴。邻居没说话,只在纸上写:“正月初二,初三,初四……三十。”  相似文献   

10.
丁寒 《公共关系》2001,(12):39-39
将征联活动引入商界,结合行业特点,借传播媒体求妙对,由此扩大企业影响,推销货品,不仅颇富妙趣,而且体现了生意人的聪明。征联广告,古已有之。明代洪武间,陕西长安城有家豆腐坊地处偏角,生意不景气,于是店主就在闹市散发书面征联,言中者赏银30两,所出上联是“瓦缶澄来银有影”。消息传开,应对的文士不少,最后以“金刀割处玉无瑕”句夺魁。从此,该豆腐坊春风再度,生意便兴隆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乌金 《金色年华》2007,(8):48-48
3年前,很多本科生因为就业压力选择了考研,但是3牟后,硕士学位到手,不少人发现自己还在原位,于是考博……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笑谈:女生成了“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灭绝师太”,男生则是“一盏孤灯,无心向佛”的“不可不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0,(36):25-25
问题:在《古今谭概》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邾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邾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道:“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  相似文献   

13.
公关交际要求公关人员借助大量的口头表达。会表达的,沟通效应就好;不会表达的,沟通效果就差。究其原因有多种,是否善于应用言语的交流职能就是主要一个。这个方面,有许多现实的经验之谈,也有不少古人的研究心得──《红楼梦》第十三回叙述的王熙风把王夫人说得“便不出声”,就值得我们的公关人员来个“古为今用”。事情是这样的:──贾珍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料理儿媳秦可卿的丧事而“忧虑”,贾宝玉向他推荐王熙凤,并说“管保妥当”、贾珍“喜不自胜地笑道:“这果然妥贴。”──于是,立刻前往请求邢夫人、王夫人“批准”。…  相似文献   

14.
早在五六十年前就活跃于中国文坛、学苑的“风流才子”、年轻教授文怀沙,如今已近百岁,但仍扶杖奔走南北各地,弘扬“骚韵”。用他自己的话说:“借讲学为名,行旅游之实。”  相似文献   

15.
洒水浇花     
一天,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只听见爸爸在屋外喊:“我上班的时间到了,还有一些活你帮我干吧,都写在纸条上了。”说完爸爸就匆匆地走了。 我做完作业,就按照爸爸留下的任务干起家务活,但最后一条是:酒水浇花。我很纳闷,心想:酒水就是白酒吧;也许用酒水浇的花,花儿才生长的更旺盛。于是,我就打开一瓶“老百姓酒”倒在喷壶里,浇起花来。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月下追韩信”的萧何,跟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对许多曾跟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产生了猜疑。一些立了大功的人,如韩信、黥布、陈■等,都一一被刘邦除掉,有的还被灭了三族。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然而“功最多,宜第一”的萧何,却始终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不但自身得以保全,而且泽及子孙。难道刘邦对他就役有猜疑吗?不是这样,萧何能够善终,靠的是保身之术。 刘邦跟各路诸侯一起去攻打项羽,而命令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关中的大小事情,都由萧何决断。当时…  相似文献   

17.
亲子趣事     
诸葛亮有多重 女儿问我:“妈妈,你说诸葛亮大概有多重?” 我从电视中看过诸葛亮的形象,于是说:“他应该和平常人的体重差不多吧,估计也就一百多几”  相似文献   

18.
娱乐天地     
《老年世界》2010,(6):32-33
保密 约翰:“我求你一件事,你能为我保密吗?” 大卫:“当然可以。” 约翰:“近来我手头有点紧,你能借我一些钱吗?” 大卫:“不必担心,我就当没有听见。”  相似文献   

19.
贾易 《老年世界》2008,(16):1-1
有位老人想学画,可是犹豫不决,就去问一个朋友:“再过五年,我就七十岁了,能行吗?”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画画,再过五年也一样是七十岁呀!”听了朋友的话,老人顿悟,于是,第二天就去老年大学报了名。  相似文献   

20.
凤凰 《老年世界》2006,(18):26-26
爷爷喜欢吃红烧肉。而且特别喜欢吃奶奶做的红烧肉。可是前不久,奶奶去世了。那天,只有我和爷爷在家。我想爷爷好久没有吃红烧肉了,于是就特地为他做了一盆红烧肉。端上桌.爷爷就笑开了:“啊,又吃红烧肉了!”爷爷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突然,他眼泪就掉下来了。我见了,就知道爷爷吃红烧肉又想起奶奶了。果然,爷爷就说:“你奶奶要是在就好了……”我说:“爷爷,奶奶做的好吃,还是我做的好吃?”爷爷说:“你做的好吃!”我说:“好吃,那你就多吃点!”说着,我给爷爷递过去一张纸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