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水之恩     
张贤民 《可乐》2008,(3):74-74
山中的一潭湖水是一团梦哎梦中的山水形影相随山下的一线清流是梦醒之水选择了流动昼夜不舍(摘自《大学生》2(X)7年第10期)山水之恩@张贤民~~  相似文献   

2.
~~江苏实力派山水画家卢星堂@卢星堂$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3.
张养浩是元代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散曲的人,他的山水散曲,是其山水情怀的结晶。传统山水文化的涵泳、故乡山水的陶养、经历仕宦后的彻悟,共同促成了他的山水情怀;在云庄别墅的经营、赏会以及山水游观中,他抉发出自我精神观照下的山水之美,发为词翰歌咏,成就了他的山水散曲;其风格清丽俊逸,与其他作家的山水散曲相比,要宁静、率真、旷逸、超然得多;他的散曲的"雅化"特征,即与其脱俗的山水题材、懿雅的山水情致、怡然于山水的清妙天机和适意忘怀的审美境界、驱遣灵妙的属词达意、山水之作的清雅意境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仰望山水     
仰望山水,仰望一种生命。不要以为山水只是沧海桑田地质运动的生成物;山水有生命,有灵性。不要以为山水只是为人类提供资源,孕育金玉的矿藏;山水有情。尤其不要以为我们登上山顶,跨过水流,就能够盛气凌人地面对,甚至是俯视山水。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沉。山有山的秀气,亦有其韵味,有其巍峨、伟岸的肩膀。水有水的动人,亦有其韧性,有其雄浑、浩瀚的英姿。自古山水便是君主的争夺,但自古至今未有能征服山水的王朝。倒是山水一次次目睹了人世的兴亡。沉默着的、流动着的都是历史。自古山水亦是文人的心灵属地。但自古以来又没有一篇参透山水…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受故乡湖州山水的滋养,并深得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浸润,陶铸成高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他经营山水园林,又广泛游历,山水赏悦始终是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以较多的词来记录这一生活内容,写山水景物和山水情趣,使他成为北宋苏轼以后到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张炎等的山水词发展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词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味和与之相应的文笔写山水而形成的清逸词风,成为他的全部词中最耀眼的特色,也是在全宋词中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风格。  相似文献   

6.
苏轼山水词的数量,超过了他之前的宋代山水词的总和。他的山水词词体形式主要是令词,也有中长调,皆运用自如,推进了潘阆、柳永等人之后词写山水景物的发展,使词咏山水情怀、刻画山水景物的功能大范围启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苏轼山水词以旷逸为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与山水结缘,他游山历水,进行诗歌创作,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感知山水,把山水与文学融在一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虽然山水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但没能抚慰他心灵深处的政治创伤。  相似文献   

8.
朱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成长历程中的内在追求是其痴情山水旅游的两个重要原因。朱熹山水心形成的社会环境主要有3个方面:①宋朝的社会大环境。宋朝佛道盛行、社会腐败及党争激烈等因素导致士大夫热衷于归隐山水。②武夷山地方文化环境。朱熹欣赏山水情趣,并通过山水之旅来达到修身明德的目的。③家学渊源。朱松对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影响。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源于其一生不懈探究的“格物致知”理学追求和将山水游历作为其对宇宙本体乃至社会文明内在规律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朱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成长历程中的内在追求是其痴情山水旅游的两个重要原因。朱熹山水心形成的社会环境主要有3个方面:①宋朝的社会大环境。宋朝佛道盛行、社会腐败及党争激烈等因素导致士大夫热衷于归隐山水。②武夷山地方文化环境。朱熹欣赏山水情趣,并通过山水之旅来达到修身明德的目的。③家学渊源。朱松对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影响。朱熹山水心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源于其一生不懈探究的"格物致知"理学追求和将山水游历作为其对宇宙本体乃至社会文明内在规律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水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式高校绿色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大学是一座在山水环抱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高校校园。如何充分利用山水优势,着力打造山水园林校园,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对此,大学的决策者及建设者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而历史久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而协调发展,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适应和创造的历史脉络,构成山水与人文的多种多样的结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我们研究和发展中国山水文化是要继往开来,应立足于新的现实高度,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不吝笔墨泼洒于山水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更是醉情于山水之间。读山,让人心胸开阔;读水,让人心灵澄澈。山与水,自然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前人的田园诗风格,还融入了释道观,他以一个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把绘画构图中的色彩、动静等引入诗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类型。其山水田园诗给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先秦的老庄学派提出复归观念,其本质就是复归自然。至魏晋时期,士人们以具体的山水景色象征自然,于是山水就成为士人们的游居环境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目标,因此,多种形式的山水文化渐次产生、发展起来。由此看来,复归观念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正确地继承、发展山水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复归观念。  相似文献   

17.
“序”的含义发生过多次变迁,后来又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到东晋时期,山水在“序”中有了较大的比重。东晋山水序从文章结构到语言上都具有开启山水小品文的意义,并且这一文体在叙述内容上也有自己的拓展。同时,由于山水序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独立文体,恰恰使它成为最能体现东晋时代美学追求的文本样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进程 ,探讨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产生的特定环境及其寄情于物的象征意义 ,特别指出其以“文有诗情”的手法开拓山水游记的意境 ,使之具有独特文体内涵 ,对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生活上特殊遭遇的特殊产物。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05年),柳宗元政治上失败之后,被贬为永州员外司马,长时期地生活在风景美好的永州。满腔激愤无处发泻,于是借闲散无事之机,放情于山水之间,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心情上的舒畅;于是写下了众多的、文学价值颇高的山水游记。 有人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是为欣赏山水而描绘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的感情融化到山水里去,使山水人格化、个性化。这种说法,就柳宗元山水游记景中有情、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山水城市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钱学森先生思维发展的轨道,研究了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归纳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本体概念的原则阐述以及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释义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及定义。阐述了“山水城市”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最新模式,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