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忆乌攸先生》是当代先锋作家格非的处女作,它在叙事形式上融合追忆体和侦探体的文体特征,对身体之殇与历史迷魅展开记忆的侦探,而在主题层面上又是一部有关文革记忆的历史寓言。追忆和冥想是格非小说创作的叙事起源,追忆历史是为了寻找失去的时间,冥想幽魅则是为了探寻存在的隐秘。通过叙事重建记忆,这实际上是先锋小说形式创新背后的精神动力,这一意义上,《追忆乌攸先生》不仅是格非小说叙事历险的重要起点,而且也是先锋小说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起点。  相似文献   

2.
格非小说研究至今已有30年,成果不计其数,但仍有不足之处。拿“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来说,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联系紧密,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才能直观地把握格非小说从“乌托邦”转向“反乌托邦”又回归“乌托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洞察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隐性回归,全面地梳理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复杂演变,准确地解读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乌托邦叙事思想,从而弥补格非小说研究的空白。“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回归,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又是乌托邦积极意义的必然要求、个人生存发展的刚性需要,还是格非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一“演变”与“回归”,格非向我们展现了“乌托邦”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缺失和断裂--格非小说叙事策略解读及神秘性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后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小说的神秘主义倾向曾将无数批评家和读者引入一座座故事迷宫。尽管后新潮小说的形式实验早已退潮,然而其中有价值的探索仍然具有阅读和研究的魅力。本源性缺失和因果性断裂在格非小说中是现象也是叙事策略,既源于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源于其对生活的个人体验,又与其对小说叙事的思考紧密相关。这种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使格非小说内蕴着复杂的文本意味和神秘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发表以来一直被引为形式实验的极端之作,论者多关注其叙事上的先锋性,而忽略其主题内涵。然而《褐色鸟群》正是通过含糊其辞、隐晦曲折的叙事方式,探寻人类灵魂深处罪恶的存在和善良的召唤。用这种含混的方式审视灵魂之恶,在当代文学的写作中有文体上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小说《游园惊梦》是其扛鼎之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堪称千古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佳篇。《游园惊梦》与《锦瑟》文体各异,意趣别样,但从书写内容、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等层面审视,都呈现出鲜明的互文性,蕴藉着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历经的精神困境及其对人世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1986-2016年间的格非研究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先锋话语视野下探讨格非的叙事策略与形式迷宫;第二阶段,侧重对格非小说创作主题与叙事风格的研究;第三阶段,围绕"江南三部曲"的相关评述,指出格非融合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经验,始终坚守文学的创作自由原则和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9.
格非印象     
格非是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没有认识他之前读他的小说,猜想格非是一个比较沉稳、有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古怪癖好的中年人。而当他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为我们侃侃而谈小说时,面前的格非却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神采飞扬,如此的目光夺人。 作品背后的格非,总是在开你的玩笑,不管是《迷舟》也罢,《敌人》也罢,包括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边缘》,他总是不断地设置一些苍凉,凄远又蛊惑人心的谜面,等到你渴望揭开那个理性的逻辑的事实的谜底时,它却在你分量过重的阅读中滑脱开去,永远地驻足于你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对你保持着从容而诡秘的微笑。 然而,从他的讲课中,我分明感到,他的创作并不轻松。课堂上的格非,不停地抽烟,当他深深地吸进去,慢慢地吐出来,在缭绕的烟雾中,可以看出他深沉思考时的庄重与肃穆。对小说中的现实与存在,对小说的叙事观念,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锦瑟》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一首诗。早在金代,元好问就有“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清吴乔在《西昆发微》中说:《无题》《锦瑟》之解,“七百年有如长夜”。吴乔至于今,又三百多年过去了,千年《锦瑟》之谜究竟何在?《谒山》、《玉山》诗正是解开《锦瑟》之谜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