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在出版界已经提了很多年,直至今日,仍被从事出版的编辑同行们所津津乐道.有两种相左的观点一种反对"编辑学者化",一种提倡"编辑学者化".其实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人们陷入了一种误区,刻意追求学者的身份和对整个出版界的考量不足,使得这一问题并没有深入地讨论下去,也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论争虽然历时已久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众说纷坛 ,见智见仁。如“编辑学者化”中的“学者”是广义上的所有学科领域中的学者 ,还是狭义上的编辑学科领域中的学者的问题 ;编辑自身修炼中的“博”与“精”的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3.
4.
张振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5)
“编辑学者化”是搞好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学报质量的一条带根本性的措施。“学者化”包含“学者”和“学者化”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在某个编辑身上,其概念上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编辑学者化”,是由学报的性质、编辑的学术功能等决定的。如果从编辑实践上加以考察,“编辑学者化”的目标是可以买现的,编辑本身就是科研人员,整天处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历史和现实的编辑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编辑兼学者(或学者兼编辑)的现象大量存在。从编辑部的角度,可以通过让编辑精读专业根柢书、中青年编辑加入院系科研课题组、组织撰写本专业专题研究综述、论文摘要等方法,来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加速编辑的学者化进程,最后达到专业学者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而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时代自身的变革因素所致,而是由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所造成。外来的文化因素在给予我们新的思想的养料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我们的他者。我们的文学理论没有相应的文化和学理根基,在整个理论系统中,基本上就是一种横向的移植。不过在此境况下,我们也不是没有进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他者化是在与自我的对举中显示的,意识到他者状况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在他者化的状态中作出自我的努力,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东方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为获奖而拍摄"为翻译而写作"的他者化创作倾向,其肇因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而东方有些艺术家也在迎合这种误读.这种他者化创作会导致许多问题,东方文艺创作者应该负责任地创作. 相似文献
7.
敦煌酥油地简牍中有"击匈奴降者赏令".一般认为,"击匈奴降者赏令"产生于汉武帝时期.阎盛国对此说的驳斥存在着误读原始史料、片面剪裁他人论述、机锋错位等缺陷,所推导出的"击匈奴降者赏令"颁布于刘邦时期的结论难以成立.实际上,"击匈奴降者赏令"的施用对象主要是参与打击匈奴的汉人,而非匈奴投降人员."击匈奴降者赏令"是在匈奴降人大批出现,且汉朝对匈政策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颁布的,时间不早于汉武帝元光年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京派小说的都市叙事并非一个独立成形的叙述总体,它的建构总是从京派的乡土生命理想出发,始终把"都市"作为一个异己的对象加以"他者化"."他者化"叙事成为京派都市小说的本质特征,并由此提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启示.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的他者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的他者化现象在媒介中主要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边缘化,即体现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都市/乡村文化等符号歧视;一是制度化,收编富有意识形态潜能的民间文化,使其进行“跨域”意指作用,并最终被制度化。因此,厘清传统文化符号的本体论思维和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性实践的方法论路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去“他者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解读凌延喜的<拜月亭传奇跋>入手,结合凌氏家族刻书的实际情况及凌濛初评点<西厢记><琵琶记>的体例,指出凌濛初不可能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又通过对<南音三籁>与朱墨本<幽闺记>的比勘,并联系明代曲坛的状况,论定凌濛初不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进而从三个方面对凌延喜<拜月亭传奇跋>所言凌濛初得到沈璟手抄本一事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战争史的早期开拓者、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1917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名赵,字俪生,曾用名中天,出身破落旧家大族,家学渊源深厚;后随母迁青岛,接受新式教育,浸润于新文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参加“左联”及“民族解放先锋队”,走进激进阵营,投身“一二·九”运动,掌过门旗,进行过演讲,被称为“老一代清华精英”;芦沟炮响,旋赴山西前线,在中条山上直接参加过战斗(此间曾到过延安,旋又离开)。1939年因病赴西安,既而从事教学工作,先后辗转于陕西乾州中学等数所学校、河南大学历史系、华北大学第四部、东北师范大学执… 相似文献
12.
华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形态,但它不是相对于优美、壮美而存在,而是与素朴美并列存在.华美与素朴美在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相互对应, 相反相成, 相映成趣,各显其美.素朴美与华美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其中以陶渊明的诗为代表的自然美(即素朴美)和以六朝文学为代表的绮丽美(即华美)尤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美学意义.肯定和重视这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诗学"是极宽泛的概念,在中国学界颇有影响,因其与中国传统的观念存在性质的区别,以致近年引起"诗学为何"之争.中国诗学的渊源古老,由于儒家的诗教说而使其在文化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它摆脱了经学与杂文学观念的束缚,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较完备的体系,出现了系列富于学理性的专著.新文学运动以来因诗体被作为旧形式而否定,以致诗学缺乏学术的支持与投入.近十余年来理论体系的构架、专业集刊的创办和研究基地的建立,推动了诗学学科的建设.中国诗学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支学科,是以诗体文学研究为基础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它由诗论、诗评、诗史、诗体、诗法和文献研究构成了有机的系统.目前尚需加强理论探讨,在尊重中西方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继承我们的传统并发现其现代价值,以突现中国诗学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薛富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7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上,二程和朱熹同样表现出其哲学个性。程朱的“格物致知”论是儒家哲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认识论成果,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客观外求的认知主义思堆路线,但这一思维路线与中国古典哲学主观内省的大传统相左,故而对后代理学并无实质性影响。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书坛由于受西方表现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只注重观念,而忽视传达观念的操作实践层面,不讲求实践工夫而竭力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书法仅是一些理念的堆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技艺"层面的艺术实践非常重视,但书法又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其所关注的除了结构、章法等技巧层面的美学规律外,还有人格、心志、理想等超越于技艺层面的东西,这是理解书法实践指向的另外一个层面.艺术家通过作品可把理想传达到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进而创造出一个新天地,由此书法可彰显出通向世界的维度,体现出干预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式挺先生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 998年 1 1月出版 ) ,收录论文 2 9篇 ,煌煌 56万字 ,是式挺先生在广东从事考古文物工作 3 0多年间 ,关于岭南考古文物的代表性著述的结集。主要内容包括若干古遗址的发掘与重要发现 ;栽培稻作的起源、演变及传播 ;广东早期铁器 ;岭南青铜文化 ;南海早期交通贸易 ;西樵山文化 ;石峡文化 ;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邻区原始文化的关系 ;粤闽台先秦考古学文化关系 ;港澳考古发现与祖国内地的历史关系等。书中附有大量考古图录、文物照片和各种资料统计表格 ,可谓图文并茂。该书所取得的成就 ,… 相似文献
17.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体现了王阳明圣人观的两个核心。“心之良知是谓圣”回答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万物一体”则进一步指出了圣人必然要达到的精神境界。王阳明赋予了每个人以成圣的可能,大大提升了普通人成圣的信心,体现出人性平等的思想。但作为儒者的圣人,并不是与日常百姓等同,而是应当履行儒者的社会责任,将一体之仁施行于天下。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在1847年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1859年在写给拉萨尔的评论<济金根>一信中又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尽管人们对"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理解不尽一致,有标准、方法、原则等不同的理解,但几乎所有的论者都把这看作是十几年前的提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把"历史观点"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实,恩格斯本人前后两次提出的"历史观点"的内涵并不完全一样,"历史观点"也不能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认为,知识即美德,二者是同一的。但在近代的康德那里,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野,使得知识与智慧(美德)产生断裂,这体现在其三个批判理论中。使古希腊的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融通得以恢复的,是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熊十力,他探求了“转智成识”和“由智化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伟大实践的智慧——邓小平理论的几点哲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虽然邓小平著述中很少直接使用专门的哲学术语 ,但它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哲学启示 ,却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本文对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很少被强调但却十分重要的几个观点 ,阐述了作者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