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2.
白蛇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数百年来,历演不休,白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形象。白蛇戏中白蛇形象并不是一次成型,而是起源于先民对蛇复杂的心理情感,并在千百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嬗变成型。这一起源和嬗变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迥异的文化内涵是其背后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白蛇形象的嬗变脉络:由上古先民顶礼膜拜的蛇神到给人们带来侵扰祸害的蛇妖,最后又逐渐变为善良贤惠、依恋凡人的美丽女性。探讨了这一形象在流变过程中所涵盖的丰富的图腾文化、精怪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以闲情为主题的赋都具有"劝百而讽一"的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前人皆认为是由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礼教原则的束缚.然而事实上,汉末魏晋时代是一个儒学崩溃的时代,反礼教蔚然成风,士人普遍重情而又以理节情,这说明闲情赋的"劝百而讽一"并非是"以礼节情"的结果,而是个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与有利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欲求内在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拾金者的故事起源于中国 14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各民族流传故事都是以产生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础 ,并各自加以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白蛇传》为宋元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小说、说唱或戏剧等多种形态出现,备受赞赏喜爱,其中白蛇的形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折射出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以及双重期待心理。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优秀女作家。她擅长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时代的深处,刻画出特殊时代的人类命运。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从历史和神话的双重文本结构入手,探讨文本层面上的"民间版本"、"官方版本"、"不为人知的版本"的多声部对话,从而达到了对"文革叙事"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蛇的故事在不同时空的不同作者笔下被多次"故事新编",分别打上了时代和作者独特的烙印.从冯梦龙的"情教"到刘以鬯的现代意识,再到李碧华的女性情感困惑和宿命,蛇的故事在不断地得到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9.
针对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情与理的关系问题,采用宏观透视的方法,以中国文学批评历史作为背景,将有关情与理的关系论梳理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以理统情、以理灭情、以情抗理、情理兼容。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白蛇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许仙之形象,在传统文本中经历了自私好色、懦弱无能、薄情寡义到善良正义、勇于反抗、有情有义的类型化嬗变,实现了从丑到美的形象质变。在现当代影视艺术中,许仙形象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符合时代的新变。其形象的继承与转变,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深受社会意识历史文化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白蛇传传说的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但也不可忽视白蛇传传说的非文学表达及其传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民间美术为例,从白蛇传民间传说到民间美术,再回到民间传说,既是对白蛇传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2.
白蛇传故事的早期文本《西湖三塔记》传达了劝诫禁欲的主题;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欲求,但受其自身情教观的影响,宣扬禁欲依然是故事的主题;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由妖成仙变化的实质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观;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精神价值,个体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一种集体共享型故事,它形成于叙事的"公共领域",历代相传,"白蛇传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类型的故事内含着人生的某个典型情景和生存困境,也寄托着某种深刻的文学喻示。在集体共享的过程中,它被反复重述,也被反复释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时总会或多或少地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去重新阐释故事的要义;一次又一次的重释,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某个历代必有的人生问题的体认,故事中所内含的某个生存难题在人们的反复释读过程中呈现着动态而微妙的变化。故事的"重释",使我们看到了民间思想的活力,"重释"后的故事焕发着新的叙事魅力。集体共享型故事正是在多次的"重释"中一步步深入人们的心灵,汇入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不断演化,揭示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丰富的故事传统.从故事史的整体上建立起<白蛇传>媒介因素的历史关系,口头媒介无疑是切入<白蛇传>故事传统的有效媒介形态,由此,不仅可以从媒介的角度建构一种故事观念,还可以深化我们对现代<白蛇传>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朝鲜《兔子传》的原型故事与佛经故事具有同一性,从印度故事到朝鲜《兔子传》的诸阶段中,人们可以看到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原来简单的动物寓言演变成了情节完整的民间故事。而在中国和朝鲜,这个民间故事又进一步改编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16.
《蛇郎》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主要讲述俩姐妹围绕蛇郎产生的矛盾冲突,表现她们在思想性格及道德品质上的差异.作为一篇民间文学作品,《蛇郎》故事不仅具有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对广大女性有着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以现代文化观念来看,该故事无疑包含着浓重的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显示出的我国女性勤劳、善良、勇敢、包容等传统美德是现代女性仍然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以蛇女故事为题材原型的诸多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对南宋时期江浙一带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市井生活的刻画细腻传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