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在旧有诸本基础上,集采众长,巧妙地平衡了文人创作旨趣、艺人舞台经验以及观众接受心理,是白蛇故事成熟时期的定型的传奇文本,在白蛇故事演变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的节点式作用。其对脚色制结构体制的运用规范而成熟;对出目的创造和情节结构的设置匠心独运;对黄图班首创的“大框架”结构深入发掘,创造了故事的“现时性”和“历时性”叙述,大大拓展了白蛇故事在时间维度及因果相生的叙事逻辑上的可能性,为后出诸本提供借鉴,甚至可能直接催生了白蛇故事弹词、宝卷文本中“报恩”主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白蛇传》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传诵至今,魅力无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本文从雅各布森“符际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加深读者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开发中国民间传说,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蛇,本来是可怕的。人们看到了它翘首吐舌,都会寒毛倒竖。然而,戏曲舞台上的白蛇却截然不同。她美丽、善良、多情、勇敢。她既有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生的崇高理想,又有不惜为反抗压迫而死的战斗精神。她是一个十分可爱可亲、可歌可泣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曾赢得千百万善良人一掬同情之泪。白蛇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南宋《西湖三塔记》。其后,明代冯梦龙写了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民间艺人又创造了许多白蛇故事的说唱本。梨园艺人根据民间对白蛇的理解,编成了梨园演出本《雷峰塔》。乾隆年间,方成培研究了各种有关白蛇的  相似文献   

5.
白蛇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数百年来,历演不休,白蛇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形象。白蛇戏中白蛇形象并不是一次成型,而是起源于先民对蛇复杂的心理情感,并在千百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渐嬗变成型。这一起源和嬗变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迥异的文化内涵是其背后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6.
方成培的《雷峰塔》在新的高度上对人与异类的故事进行了再认识,同时赋予白蛇完全不同于文明伦理的话语权利,使白蛇代表人的"本真存在"进行活动,由此揭示了文明环境下人的天性的难以为继的事实,从而具备了更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钟离春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丑女,又称钟无盐、钟无艳.从主题学的角度来看,无盐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的发展演变,已使它不仅仅是一个丑女的故事.通过从情节流变轨迹透析儒家思想,从人物形象演变折射性别视角,从文本形态分布窥探受众心理,可以反映出无盐女故事所包含的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思维与意象的流传轨迹,也会附上时代特定的思想与情感特色,《山海经》中蛇与鱼的诸多意象即是白蛇故事的意象源头,其中蛇的反面意象的记载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且影响了冯梦龙对白娘子和青青的塑造。白蛇由恶到善的最初流变,是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既定思维,也是冯梦龙文学观与李贽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娶得龙女事事如愿——"龙女”故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女故事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之一.本文将龙女故事分为“龙女报恩”、“龙女与凡人婚配”、“煮海宝”和“乐人与龙女”四个亚型.对于龙女故事的起源与演变,本文综合了60年以来的各家研究成果,从龙女故事的印度源流与中国化两方面勾勒出其形态的发展脉络.龙女形象与“求如愿”母题的结合使“  相似文献   

10.
白蛇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许仙之形象,在传统文本中经历了自私好色、懦弱无能、薄情寡义到善良正义、勇于反抗、有情有义的类型化嬗变,实现了从丑到美的形象质变。在现当代影视艺术中,许仙形象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符合时代的新变。其形象的继承与转变,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深受社会意识历史文化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