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重点已开始转换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即面对进一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需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战略从"共同发展战略"到"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本文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探索和主要问题出发,阐述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战略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和突破重点,为此,还提出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建立适合省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城乡统筹,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联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着力体现民富特色、生态特色、集约特色和和谐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合肥应以底线公平为基本理念,以社会保障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促进、确保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效率为原则,建立城乡统筹、统一而非人为割裂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合肥市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人口的基本养老和大病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基本建成"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努力使全市城乡居民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少有所学、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重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重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重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着“五个统筹”的落实。在实践中要从基本同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历史文化传统,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同社会群体享受社会保障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落后,阻碍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势在必行,这体现了社会保障公平的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它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9.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对一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反应。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然而也面临着财政、户籍、农民工、制度建设等问题的制约。要从加强经济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中国可以吸收西方国家现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政新知     
《社区》2013,(18):6-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5月25日召开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经验交流会”。参会人员认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整合制度、弥合待遇差别、保障基金安全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医疗保险为例,公费医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缴费标准、报销比例、统筹层次、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农村民间组织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着重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在剖析农村民间组织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要求知识分子参与发展。从“乡村建设运动”到“参与式农村评估(PRA)”,一脉相承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正是知识分子参与农村发展的写照和依据,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必须关注和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金融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经历了市场化起步、市场体系构建、现代金融制度探索和市场化改革深化四个阶段。整体的改革遵循了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方式上经历了制度变迁到制度与技术创新协同演进的过程。尽管四十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着人口城镇化和资本工商业化的乡村衰退,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再为乡村振兴融资发挥主渠道作用和满足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新兴金融需求。因此,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满足现实需求为动力,本文提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四个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乡村发展范式与农村金融范式的匹配、设计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运用金融科技。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为农村的农村基础教育,但目前的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背离新农村建设的现象。反思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不足,诸如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办学目标的离农性、课程内容的城市化、教学模式的不适切等,解决"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究竟何为"的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总体上获得了重大发展,也有一些中西部农村面临"空心化"等困境.在走向现代化新征程和建构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成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选择.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村居民是主体,改善乡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是核心,增强农村活力是关键,集体性建设是重要内容.集体性是在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依存发展的群体活动的关系特征.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可以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建构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文化复健等途径加强乡村的集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外出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乡村社区资本是人们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并可被持续利用以促进乡村发展的价值。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坚持 “资本为本”的理念,实现乡村社区资本的全面活化。“人”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基础和主体。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持续增值,促进乡村社区资本系统内生动力勃发,从而推进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城乡充分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资本对流”的渠道、发挥规划“资本引导”的功能以及强调产业“本固邦宁”的基础分别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关键、重点和命脉。其基本方法包括内嵌融入式和外溢输出式活化;其实践路径则有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本家底,注重功能作用、做好资本识别,找准资本痛点、激发资本活性,突破机制障碍、实现资本对流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相对于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显落后,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有显著影响。文章从农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