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淮河的治理为切入点,针对环境保护领域中凸显的“政府失灵”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政府失灵”的环境制度改革措施———环境决策的“综合化”、环境管制的“市场化”和“环境治理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从理论上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现实来看,区域经济欠发达、人口问题、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制度安排的缺陷是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生态环境危机对传统环境规制的治理思维、制度设立和规制效果提出挑战。完善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但现有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生态法治建设的哲学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探析,指出生态环境制度的建立缘于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必须综合考量其哲学经济学基础和价值目标取向,以实现生态环境制度的有效供给,进而指导服务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在技术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果;同样道理,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不同的制度安排也必将会影响到环境保护的效果。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既可以从市场失灵方面去分析,也可以从政府失灵方面去探讨。尽管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可能会在政策与管理方面出现许多不足。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或政府中的某一方,而是应在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将市场作用和政府调节的优点结合起来,坚持制度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是设计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评判法律制度实效的重要参考,中国刑事程序法对司法官员的人性假设是公而忘私的“道德人”。过去十余年的司法运作中,诸多刑事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被不断规避、架空和搁置的尴尬境地,而程序法对司法官员基本人性假设的错位,是程序制度失灵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只有理性的认识到司法官员的“经济人”角色,程序制度的失灵才可能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检务公开制度在基层检察院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制定者始料未及的制约因素,使得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其预期目标产生了偏差,进而产生了检务公开制度执行的"失灵"。"失灵"的制度并不必然是失败的制度。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可以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创新性探索提供必要的空间。上级制度制定者对待制度"失灵"的态度则根据其整体社会效果而定,因此,制度"失灵"很可能成为制度进化的试验田。如果制度的"失灵"总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那么这个方案就很可能获得上级制度制定者的认可,并最终可能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实现了制度的进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本文从"政府失灵"视角阐述了政府垄断高等教育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转换政府职能、强化社会参与、制定大学章程等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之外部制度的举措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规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规制中存在着三种结构性失衡:公众与企业在参与环境决策和诉讼中的失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在规制权力上的失衡;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在互相竞争中的失衡。欲解决此种现象,必须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环境法进行结构性的变革:建立环境公共利益的公众代表机制;加强责任行政制度,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责任;建立以环境价值评估为基础的生态赔偿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股权激励制度法律构建研究应关注与此有关的商事习惯。中国股权激励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晋商的“顶身股”。因此,在构建中国股权激励制度时,不仅要考虑时代因素,也应从商事习惯中汲取养分。“顶身股”制度与现代股权激励在激励功能、信用基础和对“人力资本”重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契合,具有历史传承的制度基础。然而“顶身股”与银股比例失衡、责权利不对等、分红比例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也为股权激励制度法律构建提供反思。因此,股权激励制度的法律构建应从“顶身股”制度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秉承“自治为主,引导为辅”“扬弃历史”“系统化”等原则,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股权激励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陷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扰,社会治理成为纠治双重失灵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妨碍社会力量参与的因素。从政府视角而言,全能政府的"路径依赖",极大地压制了社会参与程度;从社会参与主体而言,存在着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参与激励动机和保障机制等问题。政府应该改善和创新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环境,构建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的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对解决当前收入差距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第三次分配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应有作用,其原因主要为缺失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缺乏宏观和微观法制环境的支撑以及监督机制的约束;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快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从政策、法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相关的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结果引用制度是适应信息社会、信用经济和政府职能社会化背景而出现的一种制度形式,是优化金融监管、提升监管绩效的必要制度安排,是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诱发评级失灵、推波助澜金融危机废除信用评级结果引用制度是因噎废食之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树立规制信用评级结果引用行为的理念,制定规制信用评级结果引用行为的法律规范;确立“市场生产、主动评级、用者付费”模式保证信用评级结果信息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适时制定统一、透明、动态的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针对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制定专门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入世将使中国市场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当大幅度减少 ,防止和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以体现社会正义。政府失灵的根源是宪法约束失灵 ,改变宪法约束失灵和限制这种超过公众需要的政府扩张的根本途径是宪法改革 ,WTO通过对其成员国的宪法制度安排施加影响来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非政府失灵,严格说来,政府失灵问题决非经济法所能解决,否则会更加桎梏经济法的发展、完善进程,而不是相反。经济法确实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准则,但也不能笼统地把经济法定性为“干预政府之法”。看清经济法的性质,乃是构建完善经济法治建设事半功倍之良策。  相似文献   

15.
“政府失灵”与现代环境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是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如管理机构设置不尽科学、缺乏综合协调机制、管理模式单一、公众参与缺失等,为此,必须创新环境管理体制与制度。现代环境管理体制应该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决策和统一监督,实现部门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应该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应该能够在国家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公众参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赵彤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33-35
从政策经济的视角来看,“黄金周”长假制度实施以来,在刺激消费、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引爆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集中出游导致景区环境被破坏、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出游质量下降、投诉增多、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成本增加等方面,以致于“黄金周”期间市场失衡,之后进入漫长的旅游淡季,导致市场调节功能的失灵.针对上述问题,在论述“黄金周”旅游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协调原则之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休假政策、健全旅游法规、加强行业监管、产品创新等解决对策,以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在调节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的失灵,主要源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转移支付的结构失衡以及转移支付的目标偏离。要矫治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失灵,必须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以及调整济困政策。  相似文献   

18.
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体制下,每个主体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其在决策时也往往会面临信息失灵的问题,从而产生诸多微观和宏观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有良好的制度克服信息失灵,使信息在各交易主体之间尽可能地充分、准确且对称分布;使公权机构拥有充分、有效的立法和执法信息。计划法、信息生产和交易支持法、悬赏举报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等是其主要的克服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为背景,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对“市场失灵”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在这一特定时期所产生的非市场失灵——特别是寻租、腐败和权力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对于市场失灵理论的“非市场失灵理论”。非市场失灵指由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即存在于市场机制之外的非市场机制,使市场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非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内部性、私供产品和不公正分配,相对于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不对称信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审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路径失序、管理失衡、法制失调、文化缺位等现实障碍和问题,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和生态教育制度,可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权威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