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声漫话     
<正> 假声,歌唱生理学称为声带边缘振动发出的声音。作为艺术嗓音的一部分,中外声乐界对假声的研究由来已久。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课题常议常新,越议越深,正所谓“经日月而多变,传万人而常新。”为了推动假声研究的发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顾、归纳与总结,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民族声乐成就辉煌 民族声乐博大精深,对假声的运用极为广泛且深有造旨。有的同志认为,民族传统唱法以真声为主,假声没有研究的价值。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国早期的声乐论著。如芝庵的《唱论》、魏良辅的《曲律》、王骥德的《乐府传声》、李焕的《一家言·演习部》等,主要是总结了我国声乐艺术在真声(或称“大嗓”), 假声(或称“小嗓”),真假声交替使用等三种不同音色变化方面的研究。就假声本身而论,共有三种运用形式。  相似文献   

2.
要唱好民族风格的歌曲,必须了解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掌握歌唱语言的行腔归韵。头声即“以假声带真声”的训练和中声区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间,在民族声乐领域里中、低声种出现了新人断层、歌曲佳作减少的情况,与当前“民族唱法高音唱”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中、低声种的民族化发展出现了低迷的现象,显露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声部品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将难以避免民族唱法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终将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声乐事业只有在继承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声乐的经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结合民族声乐及国外声乐的特点,探讨气、字、声结合所要注意的问题,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混声唱法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及其重要的科学发声方法,它是表现整个歌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声乐学习者只有掌握混声唱法,认真的分析混声唱法的特点和优越性,领会真假声的发声要领,才能轻松自如的演绎每首不同的歌曲.混声唱法对声乐学习者演唱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中,既有我们自己的“民族唱法”,也有来自欧洲的“西洋唱法”。这两支声乐艺术之花,在我国音乐艺术的花园里,争奇斗妍,竞相开放,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声乐训练中正确理解“美声”和“民族”这两种唱法的概念、特点及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美声”发声自如,声区统一,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读字清真,讲究连音技巧,善于控制音量,注重声音的穿透力,要求高位置共鸣、良好的歌唱呼吸和相对稳定的喉位。民族新唱法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演唱传统基础上,从声乐训练上大胆向美声唱法学习,注意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的运用,同时也注意到真声色彩的发挥,充分发挥各腔体的共鸣效果,追求高位置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支持,咬字清晰,发声圆润通畅,明亮悦耳,民族风格强,而且扩展了音域,声音的可塑性强,演唱的路子宽,还能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在实际训练中,这两种唱法应互相汲取。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唱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演唱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逐渐被学界和业界认同。与此同时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原生态歌唱和学院派民族声乐因地域、民族等差异而产生的唱法差异,让我们对民族声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异同比较、评价标准和唱法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利用原生态音乐资源,丰富学院音乐教育,繁荣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0.
要掌握我国民族声乐男声的高音唱法,必须掌握好气深、点低、声假、腔细、位高、心坚诸方面的要求,并在演唱中反复实践,掌握高音的发声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推进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教育和创新有重大作用,应当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由此追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解读“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提出加快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美声唱法融合、坚持以民族传统唱法为根基、采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技法以及在学校实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民族声乐源远流长,论证了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探讨,要以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及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为基础,民族声乐唱法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是与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关的。  相似文献   

13.
一元文化在内外动力下破裂成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在融合中再次整合抽象。建国初我国声乐就出现了传统声乐与美声唱法两元文化的冲突,经过讨论确立了新中国唱法要摄取中国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有机地接受外来的进步理论和方法,创造具有十足的民族气派歌唱方法的方针。在二十一世纪初原生态民歌大潮席卷中华大地,多元的风格显示了个性的魅力,唤醒了声乐的民族性,相形之下,民族唱法的单一性更日渐显露。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我们要认清民族唱法和原生态都是民族声乐,既要看到它们的不足加以批评,又要审时度势加快民族声乐的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民族声乐局面。  相似文献   

14.
健全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是发出真声,真嗓子的机能;一是发出假声,假嗓子的机能。好的歌唱都是两种机能良好结合的结果。本文主要论证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唱法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的差异中国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小调、戏曲、曲艺、民歌及带有这几类风格的声乐创作作品的唱法。狭义地讲是指民族风格声乐技术、技巧方面的理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据历史记载,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了。夏商时期,音乐舞蹈十分盛行,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已在周朝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专业的民间艺人和音乐教师,秦青的歌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屈原…  相似文献   

16.
在声乐艺术中,从自然声区到高音区过渡时要求具有整体性,即真声区与假声区的过渡。在此提出用“咽音练习法”解决换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谭晶的歌唱能在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兼容并蓄,融三家之长,被称为谭氏包融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互相包融,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互相交织,形成了气派宏大、简洁明快、浩然澎湃的主流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谭晶的包融唱法是在深入掌握泛音实质的基础上,将真声与假声巧妙分工,让真声与假声各显特长,真声主导着低音区,音高逐渐上升时再逐渐掺入假声。谭晶将各种不同唱法的独有特征融为一体,其实就是在呼吸顺畅均匀、声带主体弹性振动协和有序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完美的真声泛音效果——这就是谭氏包融唱法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新唱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在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中发展提高,日臻完美。本世纪中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民族声乐艺术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有别于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的民族新唱法脱颖而出,使民族声乐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对民族新唱法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未形成比较系统和一致的认识。这种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与提高,不利于建立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因此,对民族新唱法的概念、技巧、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当前声乐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体系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并存。这种格局是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逐步形成的.由于目前声乐界对不同唱法的判定标准不够明确,加之一些同志对民族声乐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许多教师都宣称自己是美声学派,甚至一些本属于民族唱法的教师也认为自己教的是美声唱法。这种状况,不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利于建立中国的声乐学派。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作一个科学的界定。当今世界,各国、各声乐学派林立.这些学派的异同是什么?区别不同派别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从发声角度看,各学派的发声…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应在重视本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唱法的创新,以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让中国民族声乐与时代接轨,与国际交融,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