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贸专业的教师在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开放和改革,使我们在世界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变化着的国内外经济贸易和金融情势,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固定不变的教材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要改进。总之,教学需要改革,课题需要研究。但是,现实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选择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同时也要为发展地方对外经济贸易服务。如我在讲授“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学说”时,按照一般情况,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科研型产业经济的兴起和科学生产联合体的出现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融为一体。经济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新成果的采用;生产的发展又不断为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生产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生产与教育的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现代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密切结合,这三个特点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种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已被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所证实.但是,对这一命题如何理解,却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学术界众说纷云,概括起来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成果只能“凝结”或“渗透”在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些生产力要素中,发挥其巨大作用,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现实要素,在未加入社会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力量;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了一种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前种观点是一种普遍的观点,然而却是一个值得重新研究的观点.我们  相似文献   

4.
设置城市建设管理法学专业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管理法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新的专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大城市的周围形成了许多卫星城,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的小城镇遍布全国,新的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科学地依法管理。城市建设管理法学就是研究如何科学地依法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所以设置城市建设管理法学专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例,从微观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法律问题,主要有:信息获取与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虚拟空间中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带来的法律问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生物技术研究本身对法律的挑战、对民法的挑战、对我国生物及遗传资源的保护.通过分析这些微观的问题得出了他们的共性并给出了相应对策: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予以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原有的社会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需要法律进行相应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既有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需要调整既有法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既有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在现阶段无法确认的问题有待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去解决.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科技哲学的基本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是科技哲学永恒的关注对象。现代化的起源与演进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化科技的负效应既需要科学技术,又有赖于"社会技术"。因此,现代化是科技哲学固有内涵的必然外延。对科学技术的完整解读,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许多问题的悬而未决为科技哲学以现代化为新学术生长点留下了空间。本文在分析挖掘科技哲学新学术生长点的迫切性基础上,分析科技哲学如何肩负着诠释现代化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需要稳扎稳打,坚持因地制宜和农民本位,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度效,特别是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作为一项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措施多元的复杂系统工程,许多重要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许多重大现实挑战需要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着眼世界科技革命浪潮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就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许多精辟论述 ,形成了邓小平科技观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突出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 ;立足国情 ,指明我国科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想、发展使命、发展原则、发展保证,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治理现代化、蓝图描绘等方面下功夫,奋力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民族经济学研究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经济研究中的新思路 ,主要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要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关系和新任务 ,来探索新的思维路径、新的认知方法和新的实践对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民族问题是个突出的因素。如何处理好工业现代化与民族现代化、国家与民族、高科技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在现代化过程中融入民族化 ;西部民族地区如何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等。要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 ,就需要有新的思路 ,并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百年来的世界变化 ,本质上是源自欧洲现代化所引起的全球推进的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进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强化。 2 1世纪是现代向后现代过渡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科学技术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科学是世纪的核心问题 ,美国仍然企图主宰世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科技创新时期的中国 ,要关注科学革命的新特征 ,确立文化价值选择观念 ,发展新的科技模式 ,寻找新科学诞生的种子 ,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现实赋予我们消除我国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历史任务。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民族差别的消失与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斯大林论述十月革命胜利的国内意义时写道:“十月革命冲破了旧时的锁链,把许多被忘却的民族和部族推上了舞台,因而保证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新的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3.
"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前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物流概念的最早属性、具体内涵、行为性质和使用领域等四个方面都与日本、西方流行的物流概念存在差别,为此有必要为中国的物流概念--" 物的流动"给出一个新的英文名词MF(Material Flow).第二,指出中国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严重落后,特别是经济界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与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群的地位很不相称.第三,探讨了经济界、社会界和自然界物流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前沿问题.最后提出了物流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发展设想,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物流科学技术基础学科;二是物流科学技术工程学科;三是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学科;四是物流科学技术其它学科,共有40个一、二级学科,多数学科需要开拓和创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流的营商环境、领先的科技创新、高端的产业集群和现代化治理体系等四大方面。比照上述目标定位,国家高新区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短板。要逐一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优化完善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产业新城;进一步健全创新体系与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制约;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区域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中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没有过的新情况、新趋势;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新现象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规律性,无疑是解决上述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周恩来科学技术思想不仅当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也是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对这一新的变化,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在管理现代化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生长点、思路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提要]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乡村,在其实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势必受到作为新兴思潮的法治文化的冲击。对于这种思潮冲击,如何既能保持乡村基本秩序与精神价值稳定,又能真正落实法治乡村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求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进路。传统文化“开新”是新儒家希望搭建传统与现代沟通和对话平台的尝试,近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过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化领域,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变迁中,找到其合适的定位,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出新的枝丫,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化中国基础、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现实需要。因此,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空间,实际要提供解决乡村权力格局的现实与法治秩序的冲突、法治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话语体系的冲突、法治运行成本与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的冲突的空间;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路径,应坚持国家在传统文化遴选和开新方向上发挥作用;以山东曲阜的“三治结合”为例,探求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竞合,即文化子系统的竞合问题。法治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传统文化的开新不仅包含了儒家,也包含了法家、道家等思想,在传统文化开新遇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艰难一跃的同时,还面临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一)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恩选集》第三卷第467页)我们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要在科学、文化、技术上站在世界先进的行列,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在待我们主开拓、占领、有许多新的现象和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而这些任务的完成,不仅要求人们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更要求具有科学的想象力和抽象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为了培养出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注意发展年青一代的智力。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文化中心,其地位和作用举世瞩目。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对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以加快改造和振兴上海的步伐,促进我国的四化建设,更快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为适应现代化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为更科学地、全面地研究上海,我们认为必须改变目前上海研究中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局面,建立一门能从总体上研究上海问题的综合性学科——上海学。首先,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关于历史、现实、未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