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唐太宗,学术界讨论颇多,普遍认为“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贞观时期是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为什么会出现唐太宗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封建帝王呢?除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以后,不允许出现暴君和“坏皇帝”这样带有共性规律的时代原因外,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2.
书评     
近年来,作为人物研究重要一环与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物辞典,甚是风靡,令人目不暇接.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约四五百种(册).许焕玉、周兴春、朱亚非等主编的《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黄河出版社,1992年6月)在诸多同类著作中可谓异军突起,别具特色.约略言之,特点有三:一、体例独发,详略适中.时下所见琳琅满目的人物辞典,大多是分门别类编纂的,如中国帝王、将相、后妃、科学家、翻译家、书法家、摄影家、妇女等;或为断代,如古代、近代、民国、党史人物等;或按地区,如山东历史人物、东北人物、台湾文学家等.这类辞典都不能满足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职业的人物全面了解的需要.本辞典收录了自三皇五帝时  相似文献   

3.
<正>五千年岁月,中国历史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帝王政治家,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伟大女姓,著名的皇后。汉明帝刘庄的明德马皇后,就是被《列女传》所高度评价为女子榜样、皇后仪范的人物。 一、将军家世 马皇后,史佚其名,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幼女。其远祖赵奢为战国时名将,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后代子孙因以为姓。马援曾祖马通,因随贰师将军  相似文献   

4.
“单刀会”是我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中具有强烈战斗精神的一个历史英雄剧。它是作者借历史上的人物和在当时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故事,用来表示他对现实的态度,并藉以宣传他的理想和主张。作者不是随意牵引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敷衍成篇,而是从民族和人民利益出发,通过历史人物或事件,从作品中提出问题暗示读者或观众。所以单刀会是有其总的思想意向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借历史人物鼓励当时人民对黑暗统治势力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帝王之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政治和学术人物.作为晚清名士,王闿运以硕学通儒而名重一时;在政治上,他怀抱"帝王之学",以纵横家自居,且一有机会便谋实践其"纵横之道"帝王之学"."帝王之学"作为一种封建的传统政治理念,具有很大的空想性和封建性.在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帝王之学"亦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心态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而司马迁个人特殊的个性气质也促使他深入到历史人物心灵深处与之交流 ,这两个因素使司马迁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心态。文章运用心态史学方法 ,讨论了司马迁对民族文化心理、帝王心态、社会群体心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刘彻、王莽、刘秀的评价,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毛泽东评说历史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其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以及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极力铺陈秦国利用"客卿"的力量而逐渐强大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从而说服了秦王收回逐客令而留在秦国,并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李斯的人才观是狭隘的、利己的,所以导致了他悲惨的人生结局。作为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李斯深谙"帝王之术",在使后人感受其"置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政治家的自私与险恶。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注意重用人才的历史人物。朱元璋提出了“治天下以人才为本”的人才观,认为成才之法一是“忘利”,二是“积善成德”,并指出了具体的获才之法:荐举和征求、兴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朱元璋的人才观对以后明代历朝帝王的人才观起了奠基的作用。后代帝王经常以朱元璋的人才观和科举选才标准为指导来推行科举制度和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土族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土族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当前土族精英分子如何利用部分历史记忆和学术资源影响土族民众,土族民众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从而为土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存的学术争论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时代性、共产国际的主导因素是内生于"历史的误会"的主要要素,本文从上述维度论证了"历史的误会"折射的是中共早期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探析了"历史的误会"的真实诉求,回应了学界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通俗短篇历史小说重在藉史写“心” ,而非纪实、传信 ,故其作品多带有鲜明的抒情、议论色彩 ,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它在叙事结构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往往能够以小见大 ,灵活自如地从一个个侧面展示历史人事的风云变幻 ,充分、细致地描写历史人物 ;并且其描写的历史人物多与市井民众的身份、地位和心理等贴近 ,即使是帝王将相 ,也在不同程度上被世俗化和平民化了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史学。其史学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受进化论观念影响的初期;2.创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并对旧史学进行全面解剖的成熟期;3.重在开拓史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期。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提出的历史研究法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大胆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了史学理论和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成果。粱启超的史学研究特点鲜明:气象宏阔、重视历史整体、重视史学研究的量化、重视科际整合的特点等,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历史观”。粱启超善于新旧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和参考价值。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史学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真正做到把“存真”贯穿于史学研究方法上,展示“客观史学”之大旨。梁启超史学研究有着中西史学交汇的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必然,是唯物史观的伟大理论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4个层面上:(1)科学揭示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突破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2)精辟阐明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3)深刻阐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拓展和升华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理论;(4)把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立党治国的伟大实践,赋予唯物史观鲜明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和读者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读者与文本在历史、文学、文化批评视阈下的辩证关系。分析发现:历史批评主张读者只有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复原文本意义,文学批评坚持意义的产生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结果,文化批评把读者的性别、种族和意识形态纳入文本。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现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现,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现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现,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家为突出特征的史现,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提出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又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深刻了解和把握其历史逻辑,懂得中国梦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心目中的愿望追求,并理解其当代价值。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回答并初步建立了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9.
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处于大发展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 史文化名城,但保护不等于维护原状,要进行建设性保护与管理,就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前提 下,按照整体环境协调性原则、风土风貌符号的组合演绎原则、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进行 事前的规划,分门别类地进行保护和管理。按照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特质,可将其 分为三大类,即综合都市型、资源驱动型和经济驱动型,根据它们的各自特征并结合其旅游 资源开发中的主体资源驱动因素,可分别从“退”、“合”、“新”三个方向出发,进行管 理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论“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中的精神“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叙事中,“进城”包含两层喻指:身体“进城”和精神“进城”。乡下人在身体“进城”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进阶。两种文明、两个时空的历史穿越,使乡下人的精神“进城”凸显出精神历险的特征。从精神“进城”的层面看,“乡下人进城”的历史穿越阻隔重重、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