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6-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清澈的白马河水从一座座白马村寨旁静静地流过。这里山青水秀,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白马藏族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瓦木楼(大部分是两层)。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2.
白马藏区的宗教是一种非寺院化的民间宗教。这种宗教形态虽无寺无僧,但却有专职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是传承当地民间宗教的直接承载人。本文以白马藏族的神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较系统地梳理和解析了这些神职人员的称谓、传承、分布区域、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当地神职人员"白布"属目前苯教神职人员中遗存的较古传承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唐桓 《世界民族》2004,(5):20-27
越南不仅是一个有着 54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而且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样的国家。据统计 ,在该国 76 80万 ( 1 998年 ) ① 总人口中约有 1 /5的公民是宗教信徒 ,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天主教、福音教 (即基督新教 )、道教、伊斯兰教及本土产生的高台教、和好教等。这种多民族与多宗教构成决定了越南的民族问题往往是和宗教因素纠缠在一起的。目前 ,越南的民族、宗教问题主要表现为北部的赫蒙人争取建立“赫蒙 (苗 )共和国”的独立运动、中部西原少数民族的“德伽自治国”运动和南部高棉人的“下高棉 (KhmerKrom)”独立运动。② 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4.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2023,(11):110-117+168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四川省绵阳地区平武、九寨沟和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信仰与神灵体系的考察,发现在白马藏族的宗教文化中,苯教仍然是其信仰的主流,且较完整地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同时呈现出与佛、道及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共生并存的现象,显然系不同民族文化在特定地理边界上碰撞、融合的多元呈现。  相似文献   

6.
米拉日巴(1040—1123)是西藏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禅理诗人。他在成了名僧之后借用诗歌形式,向众弟子及信徒们宣扬佛法,创作了许多证道性的诗歌。 米拉日巴的《道歌》通俗易懂,他用一般民众所熟悉的“道歌”(mgur)形式,抒发自己的宗教情感,赞颂西藏山川的壮美。其中的许多道歌不仅采用了民歌的格律,而且还吸收了民歌的很多素材,不难看出《米拉日巴道歌》与民歌有着渊源关系。长期以来,《米拉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就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伊斯兰教清真寺,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思是“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及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圣训》写道:“谁若在早上或晚上去清真寺,在赴清真寺途中,真主就已在天国为他准备了席位。”穆斯林的每日五课(五时)、七日一聚(主麻日)、一年两会(开斋节和尔德节)的各种礼拜仪式必须在清真寺举行。—切婚姻丧葬都是由阿訇作证致词,颂经祈祷始得成功。穆斯林犯了教法,或彼此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得到清真寺里由阿訇论“蒿空”(审理),或调解。所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其他许多社会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清真寺。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壮族未曾形成统一的宗教,其信仰还处于原初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阶段。其中,“六乌圣母”之神位赫然高就,广为壮人所祀。据史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比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 “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粤江流域人民史》亦有“壮祀六乌圣母、白马令公等神”之说。虽然这些祭祀形式已经明显披上了汉族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仍掩饰不住它与自然崇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引导各宗教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抓手。本文将以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为主要问题,考察它在中国特色宗教学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考察当前国际宗教学界各种宗教间对话、跨文化(跨宗教)神学的进路,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需以“返本开新”为总体方法论,对广义的基督宗教思想传统进行六个“Re”的工作,即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recover,retrieve,restore,reconfigure,reconstruct, renew),从而在与中华文化的对话中形成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最后,本文将依照“结构创新带动思想创新”的理路,提出一个以基督教圣经学、基督教教理学、基督教心性学、基督教伦理学和基督教礼仪学等为基本面向的“水晶式”正方体的思想架构,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讨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夏”(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11.
很多经典人类学著作都将研究对象分为“初级形式”(elementarystructure)以及“复杂形式”(complexstructure)两种,如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列维·施特劳斯仿涂尔干的书名而著成的《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类似的,马塞尔·莫斯的经典著作《礼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本有关“交换制度的初级形式”的书。正如宗教生活和亲属制度一样,交换制度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而误以为交换制度和市场是与商业、货币、商品捆绑出现的。在《礼物》中,莫斯开宗明义指出,市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然经济”(Ec…  相似文献   

12.
作为白马藏族共同信奉的白马老爷神祇,其原生形态为有形的山,此生形态为部族英雄。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均为神话学上的想象,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基于生存的关照。如果说神山是白马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主义思考,那么部族英雄则是白马先民对政治拉锯战的生存状态的考虑。在村落语境中民众基于物质或精神的诉求进而对白马老爷进行了多重形式的文化展演(祭祀),其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现实性需求,也形成了以白马老爷神祗为中心的跨地域信仰圈,与此同时也建构了白马人的族群边界和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3.
牛宏 《世界民族》2006,(1):52-56
视宗教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观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同并广泛应用。那么,这种视宗教为文化的理念是如何演进而来的呢?它在当代宗教学理论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借助英文资料《七大宗教理论》(Seven Theories ofReligion)①来简要述评当代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又译为“格尔茨”)的“宗教文化论”的思想观点。一克利福德·吉尔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广涉猎诸多学科领域,他所关注的问题从农业、经济、生态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义,通常是指一种宗教的信仰体系,其简明表述即信条、信纲。大凡体系完备的宗教,皆需以某种形而上学为其宇宙观、认知论的基石,这便是宗教哲学。伊斯兰教义学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传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因其内部流派不同,称谓各异。教义多以“尔歌一德”(akīda)相称。正统教义学称为“凯拉姆学”(Kàlam),即思辨教义学,亦称经院教义学。苏非教义学称为“认主学”,而思辨苏非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认定方式,因坚信真主之光对人类心灵的启迪作用,故称“照明学”、“灵智学”。 正统教义学始自艾什尔里(公元874~935年)。艾什尔里学派对穆尔太齐赖学派的批判和扬弃,首开思辩教义学之先河,后  相似文献   

15.
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19世纪以来人类学对宗教研究的情况和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学科的理论来源,学科的建立以及学科发展的三大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时阐释了当前宗教人类学的学科转向,即更关注仪式、关注符号与象征以及强调宗教的“地方性”(Place)研究。在我国,目前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主要关注地方性、小民族的宗教或者说就只关注民间信仰,尤其是其仪式过程,而较少关注跨地域的宗教形式,尤其缺乏对世界宗教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陈焘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10页有辞条:[Shamanism](名)[宗]黄教。另外两种国内应用较广的辞书,大连外国语学院编《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日语外来语新词典》释义与此相同。《新日汉辞典》又有补充词义:“也说”将释作“黄教”,是明显的错误。日本版辞书中大多将解释为“亚洲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模拟神的形态传递神意。”这实际是指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教”。  相似文献   

17.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7-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 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 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之所以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1)只有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待人们的宗教信仰,才符合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是一种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依然存在。在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还远未消除的情况下,如果采取禁止人们信仰宗教的政策来人为地消灭宗教,这是违反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违反客观规律,对宗教实行所谓“开火”、“灭教”,在实践中无不遭到失败。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所证实。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认为,只有采取宗教教信仰,也就是说允许人们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才是符合宗教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  相似文献   

19.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卞思梅 《民族学刊》2018,9(2):45-51, 110-113
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神”“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