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 流长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哲学的人回答:“和谐”。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很多研究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回答:“动乱”。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和谐的本性,而中国近代史却是充满动乱的现实。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究竟应该对此做出怎样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3.
建国4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辛亥革命史、太平天国史、戊戌变法史以及洋务运动史等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如何突破?尤其是怎样选择突破口?这是摆在广大史学工作者面前必须回答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1981年,刘大年首先撰文进行探讨,提出“从经济史突破说”。他指出:关于突破口“可以有各种回答。例如说,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钻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高理论水平;或者说,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加强专题研究。无疑地,这些都是正确的回答。”但他认为:目前应该划定“研究中最薄弱、最繁难、而又最重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作为突破口。(《光明日报》1981.2.17) 刘大年的看法抓住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突破这个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了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是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合理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行分期和建立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体系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过去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主要侧重于从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1840—1919年)的过程中去探讨,这样势必会割断历史,使有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完整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5.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从“社会与国家”的新角度开展对中国近代史更多相关专题的实证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框架问题,直接的涉及中国近代史的主轴,线索以及联结点。中国近代史主轴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考察一下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种总趋势。但这种趋势,在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了变化,它发展的趋势已不是旧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但按其性质来讲,“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时它的研究和探讨不但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而且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把握。文章主要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两次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通过半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的回顾,促进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大陆学者对中国近代史领域里宏观问题的研究,仍然亟待加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解释模式、理论渗透等方面的问题,还应该继续深入研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学者在宏观史学研究方面的缺失,会让在这方面素有特长的美国学者的优势愈加明显,美国学者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强大。  相似文献   

10.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11.
前阶段,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上对世界近代史学科教学改革与科研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现将我们对有关学科革新方面的一些意见整理出来,以请教于同行。关于世界近代史编纂体系的问题世界近代史大约有280年之久,这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从现有教材来看,突出以政治史为骨架,这不算错,但失之狭隘。对世界近代史体系的革新,我们觉得应从多种角度去设想,就是要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80年代以来,史学界就如何表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主要有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雷戈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毛泽东从事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一段经典的概括和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通俗讲座》面世了。这是一本由主编单位部分研究人员和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历史系部分近代史专业教师分工执笔写成的普及读物。全书着重概述了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人物和史事,共分四十二讲,计十七万多字。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一百一十年,包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侵略压榨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直至最后胜利的全过程,涉及思想、政  相似文献   

15.
王:虞博士.您能否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我们广大读者可以籍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近代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您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回顾和展望也可以让我们站在21世纪门槛上的青年同志对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所借鉴和参照. 田好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情况。在各种学术杂志上已有不少介绍就不需要再多说了。这里我就集中谈一谈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而又…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及其上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及其上限问题是属于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过去由于大家看法比较一致,所以讨论较少;当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关于中国近代史怎样划阶段和应用什么标准去划分阶段的问题。这个问题自胡绳同志于一九五四年首先提出来以后,诸说毕呈,百家争鸣,蔚为大观。现在,这一问题仍在继续讨论;但是,随着时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临两个根本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一是中华民族会不会亡国灭种?二是中国将何去何从?要不要改弦易辙,除旧布新?这两个问题都牵涉到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认识、比较和选择。因此,救亡图存,变革图强,始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中西文化冲突则总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激烈论战,并同近代史上接踵而来的内政外交危机和爱国维新浪潮彼此呼应。  相似文献   

18.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打破框框,开阔视野胡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史哲》编辑部组织笔谈,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我认为这次笔谈很有必要,而且也很及时,因为所讨论的内容是研究近代史的同行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近代史研究应当如何进一步开展下去: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陶醉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成就而停滞不前,还是打破框框,开阔视野,为夺取新的研究成果而奋勇前进? 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的时候,不妨对建国以来的研究情况做一番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为了正确、全面的阐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对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著作的体系,应当进行改革。体系改革问题之一——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究竟应当写什么?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材,基本上是以“战争加革命”为骨架,按“高潮”分阶段连接而成的。八十年的历史,除了战争还是战争(国内革命也是一种国内战争)。社会经济的叙述只追随于战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